阿登《哈姆雷特》的编者Ann Thompson and Neil Taylor除了编辑和注释了全本《哈姆雷特》,还整理了1603年和1623年的两个版本,作为辅助。这两个最早的版本可以给读者提供更多十七世纪莎士比亚时代的文化氛围。
最近读了莎士比亚的经典《哈姆雷特》,这本书经过很多人的口述和评论,对于我来说,已经在没看的时候就有大概的情节了解了,但当自己亲身去阅读去体会的时候又有了新的思考。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想起了不断在我生活的校园中从一教,二基楼,还有艺术学院顶楼飞身而下的年轻人...
评分 评分雨果曾经说过:“哈姆莱特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真实,但又要比我们伟大。他是一个巨人,却是一个真实的人。因为哈姆莱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们大家。哈姆莱特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人。”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能从《哈姆莱特》里找到自己的影子,他就是这样真实的生活在我们的周围...
评分《哈姆雷特》导演片断阐述 一.切入点与主题阐释 我排《哈姆雷特》对于主题和形式的切入点是原著中哈姆雷特的两段话。 第一段是“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人生,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莎士比亚通过哈姆雷特的这句话表现...
日常想念和思索,以及,这套很值得收藏。
评分汉姆雷特
评分1623撸完,依然觉得这是一中二青年screws up everything 的故事
评分1623撸完,依然觉得这是一中二青年screws up everything 的故事
评分原来几版文本可以相差这么多 看到了To be, or not to be后面接的不是that is the question的版本 感觉三观都被震颤了 不过胆敢给哈姆雷特打四星应该还是暴露了伪·文化青年的本质 最近持续觉得剧作狗血度怎么都这么高 看到最后简直要阵阵精分了! 还是回去扒出来家里那本翻译优美的中文版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