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钢在下部里面遭遇的命运是他所在的工厂破产,他也越来越潦倒,后来因为各种各样复杂的原因,他在40多岁时自杀了。他自杀时,林红和李光头正在同一张床上。宋钢在临死之前,给林红和李光头都写了一封信。
林红是一个典型的连接今天和过去的女性,不同于80年代以后出生的女性。宋钢的死,让她在生意场上变得像以前的李光头一样很成功,而李光头则变得没有了任何欲望,挣钱没有了任何兴趣,唯一的愿望就是,上太空,把哥哥的骨灰盒拿到太空去。
在尾声里,余华交代了李光头的命运。“他要上太空去。他还专门请了两个俄罗斯留学生教他俄语,还进行体能锻炼。因为李光头在电视里看到,在太空的轨道上,每天可以看16次日出和16次日落。李光头要把宋钢的骨灰盒放在,太空的轨道上,让宋钢遨游在月亮和星星之间,最后,李光头用俄语说:‘我的兄弟宋钢就是外星人了’。”
余华,浙江海盐人,196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父母迁居海盐县。中学毕业后,因父母是医生,余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进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从此开始文学创作生涯。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中文系合办的研究生班深造,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余华是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与叶兆言、苏童等人齐名。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和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及《战栗》。
《兄弟》号称是余华十年磨一剑的作品。《兄弟》是两个时代相遇以后产生的小说,上部写的是“文革”中的故事,下部是现在的故事。 上部中,余华用调侃的笔调讲述了李光头和宋钢两兄弟的诸多逸事和趣事,惹人哑然失笑。同时用冼练的语言叙述了宋凡平和李兰这对重组夫妻的简单幸...
评分《兄弟。上》还值得被当做一部小说来阅读并评论,《兄弟。下》呢?上午10点开始看,晚上8点读完,470多页,水一样,连个米粒都没剩在嘴里。 余华就像一个都市报社会版的敬业记者,把各种社会新闻、网络段子汇集一堂,用一对“兄弟”做叙述线索,以做作的"民间"叙述姿态把改革开...
评分余华的兄弟下,在匆忙中写完,甚至没有修改就推向了市场,这是他延续《活着》等作品的《兄弟(上)》的一个必然。 但说实在的,兄弟下的构思,完全是情节框定下的一次习作。语言风格还是有很多幽默和阅读的快感,但故事的荒诞,让人怀疑,余华在向谁取经,在向谁致敬? 荒诞的...
评分说的是兄弟,其实写的还是个死的事儿,死法都给你写了,拍着你肩膀问:哎,那谁,说你呢,你准备怎么死?
相比大多数人喜欢上,我更喜欢下。
评分上部像荒诞的《活着》,尚不错,下部则浮躁得令人心悸
评分上部像荒诞的《活着》,尚不错,下部则浮躁得令人心悸
评分情节真丧失啊!摔!但是真的好好看
评分开启了我热爱阅读的大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