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与艺术发展

网络媒体与艺术发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作者:黄鸣奋
出品人:
页数:539
译者:
出版时间:2004-1-1
价格:29
装帧:
isbn号码:9787561521489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网络媒体
  • 艺术发展
  • 新媒体艺术
  • 数字艺术
  • 媒介美学
  • 文化研究
  • 传播学
  • 艺术理论
  • 信息技术
  • 视觉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网络媒体与艺术发展》简介

我对网络艺术的兴趣,是前些年电子艺术(特别是电脑艺术)研究的延伸。与已经出版的拙作《电脑艺术学》(1998)、《电子艺术学》(1999)、《比特挑战缪斯》(2000)、《超文本诗学》(2001)、《数码戏剧学:影视、电玩与智能偶戏研究》(2003)相比,本书有以下特点:其一,大量列举有关材料,试图勾勒出网络艺术的轮廓。自从我在《福建日报》上发表《网络艺术:世纪之交的学术热点》一文(2000年4月14日)以来,有读者质疑说:“究竟是否有网络艺术这个东西?”本来这不成其为问题,只要上网搜索一下就可找到为网络艺术作证的诸多材料。写这篇后记时,我用Google查询关键词net art,就找到了4 670 000项结果(当然,狭义网络艺术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问题在于读者并不一定有充裕的时间上网。因此,我将自己所知的网络艺术信息提炼出来,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其二,通过史论结合的方式展开论述,试图为网络艺术学奠定基础。网络艺术的历史不算太长,但也已经不短。既然当代文学都可以写史,网络艺术自然也可以写史;既然传统文艺理论有自己的体系,网络艺术学原则上也可以有自己的框架。不过,不论是从史的角度还是从论的角度来说,网络艺术研究都有特殊的困难,因为它所涉及的知识面相当广,所发生的变动相当快。本书克服这些困难的办法是:将视距拉远,从广义网络艺术切入,为追踪狭义网络艺术的发展提供参考系;将焦点选好,集中论述网络媒体与艺术变迁的关系。

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到网络艺术的发展速度之快(有关网页几乎是按几何级数增长),深深感到人生有涯而知无涯,体验到什么叫作“孤陋寡闻”。由于个人水平有限的缘故,追踪上述发展颇感不易,错误(尤其是误解、误译)在所难免。为了弥补上述缺憾,本书详细提供了所用资料的来源,目的是为读者加以验证、深入开掘提供便利,也是希望得到读者的指教。

作者简介

黄鸣奋,男,1952年生于福建。1978年2月至1984年12月就读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先后获文学士、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厦门大学中文系副主任、主任,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人文学院副院长,荷兰莱顿大学客座研究员等职,现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院长。

目录信息

目录
导言 1
一 网络媒体的由来 1
二 网络媒体与艺术的价值关系 7
三 网络艺术学 11
第一章 广义网络媒体与艺术发展 14
第一节 电力技术牵引艺术驶进新时代 14
一 电力网络的由来 14
二 电力网络的艺术影响 16
三 电力网络与艺术特性 19
第二节 电信技术引导艺术栖身新载体 22
一 电信网络的由来 22
二 电信网络的艺术影响 29
三 电信网络与艺术特性 35
第三节 广电技术激励艺术创造新类型 41
一 广电网络的由来 41
二 广电网络的艺术影响 46
三 广电网络与艺术特性 50
第二章 因特网与艺术氛围 57
第一节 因特网前导期(1983年之前) 57
一 网络建设的起步 57
二 早期电脑网络与艺术本体 62
三 早期电脑网络与艺术交流 67
第二节 因特网应用期(1983-1996) 71
一 网络建设的推进 71
二 因特网与艺术本体 73
三 因特网与艺术交流 81
第三节 因特网升级期(1996-今) 84
一 网络建设的推进 84
二 广义互联网与艺术本体 87
三 广义互联网与艺术交流 93
第三章 因特网与间性理论 96
第一节 因特网与主体间性 96
一 主体间性与网络媒体 96
二 网络艺术对主体间性的揭示 103
三 网络艺术自身的主体间性 109
第二节 因特网与文本间性 112
一 文本间性的由来 113
二 网络艺术对文本间性的揭示 118
三 网络艺术自身的文本间性 122
第三节 因特网与网络间性 126
一 网络间性的由来 126
二 诸网互联与艺术发展 131
三 媒体竞争与艺术发展 135
第四章 因特网与艺术运营 140
第一节 网络媒体与艺术领导 140
一 网络时代艺术领导的走向 140
二 在线艺术领导的若干要求 142
三 网络时代的艺术领导理念 146
第二节 网络媒体与艺术流通 148
一 网络时代艺术流通的走向 148
二 在线艺术流通的若干实践 150
三 网络时代的艺术流通理念 153
第三节 网络媒体与艺术教育 157
一 网络时代艺术教育的走向 157
二 在线艺术教育的若干措施 159
三 网络时代的艺术教育理念 162
第四节 网络媒体与艺术接受 165
一 网络时代艺术接受的走向 166
二 在线艺术接受的若干服务 169
三 网络时代的艺术接受理念 172
第五节 网络媒体与艺术生产 175
一 网络时代艺术创作的走向 175
二 在线艺术加工的若干做法 181
三 网络时代的艺术生产理念 183
第六节 网络媒体与艺术评估 187
一 网络时代艺术评估的走向 188
二 在线艺术评估的若干形式 192
三 网络时代的艺术评估理念 196
第五章 广义互联网与艺术前景 199
第一节 生物联网与网络艺术的生态化 199
一 生物联网的由来 199
二 生物联网与艺术发展 202
三 网络艺术生态化的思考 208
第二节 虚拟现实与网络艺术的全息化 212
一 虚拟现实的由来 212
二 虚拟现实与艺术发展 215
三 网络艺术全息化的条件 218
第三节 统一网络与网络艺术的普适化 220
一 统一网络的指向 220
二 统一网络与艺术发展 223
三 网络艺术普适化的目标 224
余论:南华精神与网络风范(新“逍遥游”) 227
问题的提出 227
逍遥上网:文艺传播与精神自由 229
上逍遥网:文艺传播与信息自由 231
网上逍遥:文艺传播与时空自由 233
结语:“河汉之言”与数字化宣传 234
译名对照表 236
附录三:网络艺术专题年表 244
目录 263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