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自由

逃避自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作者:[美] 埃里希·弗罗姆
出品人:
页数:213
译者:刘林海
出版时间:2002-8
价格:22.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801058300
丛书系列:精神分析经典译丛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精神分析
  • 弗罗姆
  • 弗洛姆
  • 哲学
  • 社会学
  • 逃避自由
  • 自由
  • 自由
  • 逃避
  • 哲学
  • 存在主义
  • 个体
  • 选择
  • 自律
  • 心理
  • 自我
  • 独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精神分析学说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20世纪初创立的。弗洛伊德最初是作为神经病学家和精神科医生来从事研究的。其研究对象主要是歇斯底里症患者。他发现歇斯底里症的根源主要不是由于生理的原因,而是在于深刻内在的心理因素。他将这种存在的心理因素归结为儿童期被压抑的性意识,并由此创立了“无意识性本能学说”,认为神经症的发作就是性意识的长期压抑最后总爆发的结果。弗洛伊德将他的发现加以总结,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最富创见的心理学说,并将这一学说全面推广到哲学、社会、宗教、文化领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

埃里希·弗罗姆一直致力于研究现代人的性格结构及有关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问题。这本《逃避自由》是这项研究的一部分。目前的政治发展及其对现代化最伟大的成就——个性及人格的独一无二性的潜在威胁,使他决定中断大范围的研究,集中精力专门研究对现代文和社会危机最要紧的一个方面,即,自由对现代人的含义。

作者简介

弗罗姆,心理学家、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哲学家。生于德国法兰克福,1933年移居美国。主要著作有《逃出自由》、《精神分析的危机》等。

目录信息

第一章 自由——个心理学的问题?
第二章 个人的出现及自由的模棱两可
第三章 宗教改革时代的自由
第四章 现代人自由的两个方面
第五章 逃避机制
第六章 纳粹主义心理学
第七章 自由与民主
附录 性格与社会进程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作者艾里希.弗洛姆在该书中阐述了两战时期社会政治现象,并利用了心理学的方法来讲解孤独与自由的联系及逃避自由的心理。作者文中逃避的自由是属于“积极自由”(即人自由地发展)。作者写此书时处于二战时的德国。法西斯主义在当时民主自由的欧洲国家产生,并吸收了许多民众。...  

评分

弗罗姆的的这本是很有启发性的,他的关注点非常吸引人,自由。一谈到自由,很容易联想到的是鸟儿在空中的翱翔,又或者鱼儿在深水里的畅游,那种无拘无束的生活,不正是每个人都期待的吗?然而弗罗姆却用“逃避自由”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观点来表达他对自由的理解。 ...

评分

《逃避自由》这个名字吸引了我,够酷。 分了三个晚上看完它,以我的习惯,短期内是不会再看第二次。所以我永远谈不上以研究的科学态度去读书,只是不求甚解的那个层次。所以请大家也用“无知者无畏”的态度对待我吧~~~:P 自由=孤独!?所有人的命题!永远的反...  

评分

读这本书,首先应当注意作者的两个身份背景,一是他出生于德国,二是他的犹太家庭背景。注意到这两点,就不会把本书仅仅看作是心理学或者精神分析的著作。事实上,弗洛姆的目光着眼点,恰好在于德国社会何以会产生纳粹的疯狂和灾难,他要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说,为什么人们在获得...  

评分

弗洛姆的《逃避自由》出版于1941年,正是纳粹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三年。在书中,弗洛姆从心理学的角度详尽地分析了纳粹得以统治德国的原因,并把批判的利剑直接指向了我们身处其中的现代社会。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所追求的个人自由,只不过是一个幻影。面对...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们说想要自由的时候,意思是说,我想要挣脱我不喜欢的束缚,奔向另一场我想要的归属。绝对自由是不存在的,只存在想要的约束。

评分

当我们说想要自由的时候,意思是说,我想要挣脱我不喜欢的束缚,奔向另一场我想要的归属。绝对自由是不存在的,只存在想要的约束。

评分

结论是令人担忧的。如果说从成长中对父母的挣脱看做自由的自发依据,那么更早对母性的依赖为何不能成为权威的证明?另一方面,对于所谓“积极自由”弗洛姆并未讳言在于“全面完整人格的自发活动”,那么全面完整人格有将如何塑造?寄望于至少主流上的人格完整又是否过于虚幻?创造性或者自发性的魅力固然吸引人,但正如柏拉图哲学中认为的那样,克制激情难道不是高尚道德的标准。即使我们确实有自发的判断哪些并不是自发的目的,但如何找到真实的自发目的却显得困难许多。所以最后,或许我们仍然应该回到康德哲学中来,在自由与权威中找寻到合适的平衡,才能避免在两端的摇摆带来的极端灾难。回头看成书之后的近百年时间里,作者认同的计划经济被证伪,人类成为机器的趋势愈加严重,非理性的宣传更加无孔不入,这或许是我们逃入宿命论的借口吧。

评分

我用这本书 来解读 昆德拉的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评分

我用这本书 来解读 昆德拉的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