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與文學的對談

音樂與文學的對談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大江健三郎(Oe kenzaburo)

1935年生於日本愛媛縣。1957年發錶《奇妙的工作》一書,正式成為作傢,當時仍就讀於東京大學法文係。1958年以《飼養》獲得芥川獎。另於1967年以《萬延元年的足球》榮獲榖崎潤一郎獎,1973年以《洪水淹沒我靈魂》獲得野間文藝獎,1982年以《聽雨樹的女人們》得到讀賣文學獎的青睞。1994年,更繼川端康成之後成為第二位得到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人。最近的長篇著作有《宙返》、《換取的孩子》,以及與由加裏夫人閤著的《在「自己的樹」下》等作品。

小澤徵爾(Ozawa seiji)

1935年生於中國奉天(現為瀋陽)。畢業於桐朋學園短期大學。1959年於貝桑鬆(Besancon)國際指揮傢競賽中獲得優勝。最初擔任紐約愛樂的副指揮,之後歷任於多倫多交響樂團與舊金山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1973年起,除瞭擔任波士頓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外,也於柏林愛樂與國立巴黎歌劇院客座演齣。每年一次擔綱日本齋藤紀念管弦樂團的指揮。2002年鞦天,就任於維也納國立歌劇院的音樂總監。

出版者:高談文化
作者:小澤徵爾
出品人:
頁數:272
译者:戴偉傑
出版時間:2006-1
價格:112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9867101044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大江健三郎 
  • 音樂 
  • 小澤徵爾 
  • 日本 
  • 藝術 
  • 文化研究 
  • 音樂與文學的對談:小澤徵爾*大江健三郎 
  • 文化 
  •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當大指揮傢小澤徵爾和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 相互碰撞時,會擦齣什麼樣的火花?

為什麼藝術可以成就人生?什麼又是「新日本人」主張?

請聽他們的深刻對談。

同樣生於1935年,今年七十歲,這一對交往瞭四十年的老朋友,在各自的創作領域中雄據一方,他們決定在這次深入的對談中,走進對方的心靈世界,與現實世界相互關照,將自己的觀察仔細比對,提齣對生活在21世紀的日本年輕人深切的期許。

他們娓娓暢談過去的青春年代、傢族使命、教育態度,以及對於民主主義、音樂及文學的看法及夢想。同時,將宏大的世界觀與國際視野,傳達給習慣於鎖國思考的日本社會,期待21世紀的新日本年輕人,能夠更融入國際社會。

大師們的觀點,深刻、真誠、充滿智慧。他們教導年輕人打開心房,省思該以什麼樣的態度努力生活,開創比他們的時代更豐富的未來文明。

具體描述

讀後感

評分

前几天看到小泽癌症之后复出演出,七分钟现场,很轰动。感人。 这两个人的年纪也越来越大了,病重的小泽还是那样笑容灿烂。有机会一定要看看他们的对话录。大江健三郎的随笔集里面说起小泽,他们住在一条街道上,大江的儿子是智障,但是对于音乐有灵性,和小泽合作演出过。  

評分

“娴熟的读者心里,住着一个优秀的演奏家。” 试想一下,当你老了,朋友也老了,但日子是婴儿般的新鲜,春初新韭,秋末晚崧。随身携带着的岁月的平静,不再是疯狂、恣意、霸气,有的便是承认的心情,于是,豁达和包容就从言语和身...  

評分

“娴熟的读者心里,住着一个优秀的演奏家。” 试想一下,当你老了,朋友也老了,但日子是婴儿般的新鲜,春初新韭,秋末晚崧。随身携带着的岁月的平静,不再是疯狂、恣意、霸气,有的便是承认的心情,于是,豁达和包容就从言语和身...  

評分

和諧的聲樂的三大要素:和聲、旋律和節奏 世界上所有的樂音皆與泛音有關。只要發出一個音,那個音就會振動。聲音原本就是一種振動。 一個音產生一次振動(基音)。接下來振動頻率變成二,也就是加倍,這些整數倍的音就是泛音,振動頻率由一變爲二、接下來變爲四。就這樣聲音...  

評分

和諧的聲樂的三大要素:和聲、旋律和節奏 世界上所有的樂音皆與泛音有關。只要發出一個音,那個音就會振動。聲音原本就是一種振動。 一個音產生一次振動(基音)。接下來振動頻率變成二,也就是加倍,這些整數倍的音就是泛音,振動頻率由一變爲二、接下來變爲四。就這樣聲音...  

用戶評價

评分

原來大江的兒子小光是這麼專業的音樂傢啊,大江真的也很懂音樂,很真誠。知音對談,好!

评分

原來大江的兒子小光是這麼專業的音樂傢啊,大江真的也很懂音樂,很真誠。知音對談,好!

评分

「音樂」獨大,「文學」少見,「對談」欠奉。常常是一方扯瞭一大堆,另一方虛應:「嗯。」「是的。」「原來如此。」「是這樣的。」

评分

:無

评分

書非常的薄,但是很多觀點都發人深省。今天老師在講匈牙利史時也談及17世紀末到18世紀的世界格局,當中談到中國明清的閉關守國,導緻今天的仇外媚外的集體意識。上週的西方音樂學年會,楊燕迪的發言後的討論裡也涉及到中國在音樂文化方麵麵臨的發展問題,或許不應該是藉鑒其他東方國傢(或割裂傳統與西方的交融,或全盤西化,或排斥外來文化)。而是走自己的路,當西方音樂陷入過於自律的“音本體”睏境裡,我們是否可以從古代音樂的“樂本體”美學思想中尋求一種新的齣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