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霍普柯克(1930—2014)
彼得·霍普柯克的足迹遍布中亚、高加索、中国、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和东土耳其,撰写了六本与这些地区相关的书。在成为专职作家之前,他在独立电视新闻(ITN)做了两年记者,随后在《泰晤士报》工作了近二十年,其中五年是作为该报的高级记者,后期主要是作为中东及远东事务特派员。在上世纪50年代,他是西部非洲的新闻杂志《鼓》(Drum)的编辑,该杂志是一本声名远播的南非同名杂志的姊妹刊。在成为记者之前,他曾在英国皇家非洲步兵团服役,与后来的乌干达独裁者、当时的一等兵伊迪·阿明在一个营。他也曾经历险境,曾在古巴和中东两次被秘密警察拘禁,还被阿拉伯恐怖分子劫持过。他的作品被翻译成了十四种文字。1999年他被英国皇家学会亚洲事务部授予珀西·塞克斯爵士纪念勋章。
霍普柯克这部作品,看起来归为带学术性的通俗历史写作或科普读物一类可能更合适些。这么说毫无贬低之意,我也不认为哪个比哪个就一定更高。而且全书视野宏大,作者也投入了某种感情,读来不仅有知识上的提升,也令人为之动容。不论是俄罗斯帝国边疆军人的勃勃雄心,还是大英帝...
评分正如书中所说:他们对自己的事业笃信不疑,在那个时代都怀有极高的帝国荣誉感、问心无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定不渝的基督教文明优越感。19世纪的欧洲人,看待中亚地区应该是残暴的可汗,野蛮的村民,没有纳入文明世界的范围,被占领那是必须的。 书中讲述了19世纪英俄两国围绕...
评分对英俄双方来说,19世纪是一个在中亚争霸、扩张帝国疆界的时代;对双方一线的人员而言,则是一个充满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为了帝国的荣誉,个人的理想,不避艰难险阻,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穿越浩瀚危险的沙漠,攀越白雪覆盖、人迹罕至的帕米尔崇山峻岭,探索未知世界,收集中亚...
评分History is supposed to be boring, it all depends who's telling the story. Peter Hopkirk is definitely one of the best narrators of history.
评分序言 “大博弈”这一说法最早就是由康诺利本人提出的,尽管是多年后吉卜林通过他的小说《吉姆》(Kim)使得这一专用名词名垂千古”。 第一章 黄祸 “俄国人把这段黑色的历史称为“鞑靼人的统治”,在此期间,蒙古人把亚洲的管理方式和许多东方的习俗强加到当时在俄罗斯盛行的拜...
按图索骥
评分按图索骥
评分浅显,也有些危言耸听,不过作为读物还是挺好的,写得很漂亮,虽是科普读物但参考了很多资料,也给了引用,影响力那么大不是不无道理的。
评分浅显,也有些危言耸听,不过作为读物还是挺好的,写得很漂亮,虽是科普读物但参考了很多资料,也给了引用,影响力那么大不是不无道理的。
评分浅显,也有些危言耸听,不过作为读物还是挺好的,写得很漂亮,虽是科普读物但参考了很多资料,也给了引用,影响力那么大不是不无道理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