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宾·戴维森
出生于澳大利亚昆士兰的牛场,母亲在她11岁时去世。于布里斯班求学后,去了悉尼,在那里过着自由不羁的生活。1975年来到爱丽丝泉,两年后,完成了2700公里的沙漠之旅。从此开始大量旅行,在伦敦、纽约和印度居住。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印度西北部与游牧民族一同迁徙,并书写他们的故事。现在墨尔本安家,但每年有几个月待在印度的喜马拉雅山间。
Broke, a bit mad, but totally determined, Davidson traveled (mostly) alone across 1,700 miles (2,735 km) of Australian outback on wild camels that she herself had trained. This is a wonderful account of a loopy adventure that had nothing going for it but perseverance.
澳大利亚旅行作家罗宾 戴维森,曾于1977年独自一人带着四匹骆驼和一条狗,从爱丽丝泉出发,耗时195天,成功穿越了澳大利亚西部沙漠,最终到达印度洋。完成旅程的罗宾,将这段旅程记录下来,写成了名为《Tracks》的全球畅销书。该故事也于2013年被翻拍成电影《沙漠驼影》,由约...
评分像《我独自穿越沙漠,领悟了安全感和自由》这种题材的书,我读过不少。在这本书里,有像记录法国女孩蒂皮·德格雷和野生动物之间感人生活的《我的野生动物朋友》,那样的和动物亲切相处的情节,也有像《撒哈拉的故事》那样动人的沙漠生活,但是这本书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更写...
评分01 最近读了罗宾·戴维森写的《Tracks》,看了据此改编的影片《沙漠驼影》,讲的是罗宾·戴维森在上世纪70年代独自横跨沙漠的故事。 其实,我更想与大家分享这本书,因为原著描写得更细致精彩,特别是她在沙漠之旅中历经酸甜苦辣时内心世界的波澜壮阔。 但我不喜欢中文版书名:...
评分 评分一场浩大的行程需要足够的时间,快餐式产生不了美好和震撼,时间是最值钱的等价货币单位,做一件对这辈子最重要的事,我们得投入对等的精力和时间。 最大的美好和愉悦是独处,最好在无垠的荒漠里——如果做不到,在污浊的人间也可以。脱光衣服,摘下各种附加物,会闻到一些些自...
去东京时在首都机场T3买的,断断续续看了4个月才看完。开头并不引人入胜,光看她驯骆驼就奔溃到想弃书= =这本书基本是清明节北京-广州往返的飞机上看完的,出乎意料:从她带着小刨和骆驼们上路开始,居然看的停不下来。或许是因为看到了在澳洲的自己&当年学到的澳洲文化,或许是因为文中壮美的景色,或许是不得不从魔幻的沙漠回到现代城市的失落,或许是因为作者和动物建立的亲密情感……总之,看到小刨突然的去世和她最后与骆驼的分别,有点泛泪。没想到豆瓣上没有中文版的信息,所以先来这本英文的马一笔。期待某年某月某日,我会与这本英文版相遇。我觉得应该是在一个烈日炎炎的夏天。
评分这种一个人的征程的书,很容易就陷入琐碎了。。。觉得前几章铺垫得太好了,后面没有升华上去。可能毕竟作者写这书的时候还很年轻。喜欢结尾的一句话: camel trip never ends, it merely changes forms.
评分one chapter is one of my favorites of all books, but only that chapter works in the book ...
评分one chapter is one of my favorites of all books, but only that chapter works in the book ...
评分这种一个人的征程的书,很容易就陷入琐碎了。。。觉得前几章铺垫得太好了,后面没有升华上去。可能毕竟作者写这书的时候还很年轻。喜欢结尾的一句话: camel trip never ends, it merely changes forms.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