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新小說教皇」霍格裏耶的小說《妒》可以隨時代變化而吸納歐美新思潮,不斷更新本身的內涵,隱含世紀交替的矛盾和動力,蘊藏無限的生機。喜歡挑戰的新人類隨興讀來,究竟是迷惑、著迷,還是因迷惑而著迷,就看是否有本事釋放自我,找迴個人的想像力,找迴想像力本身最不應該失去的自由瞭。
阿蘭·羅伯-格裏耶 法國“新小說派”代錶作傢之一。 1922年生於法國布勒斯特,1945年畢業於法國國立農藝學院,獲得農藝工程師證書,在國傢統計院及殖民地熱帶水果研究所工作,曾到非洲各地從事水果研究。五十年代開始文學創作。1953年發錶成名作《橡皮》,1955年因發錶《窺視者》獲當年法國評論傢奬。之後,他在巴黎午夜齣版社擔任文學顧問,同時從事寫作及攝製電影。他的電影小說《去年在馬裏安巴》(1961)由法國新浪潮電影著名導演阿蘭·雷奈攝製成電影,獲得同年威尼斯電影節大奬。他認為電影藝術比小說更適於客觀地記錄事物的世界,因此從六十年代起創作並導演《歐洲快車》、《撒謊的人》、《欲念浮動》、《使人瘋狂的噪音》等。他在1963年單獨攝製的影片《不朽的女人》獲路易·德呂剋電影奬。
写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法国小说《嫉妒》,被文学界归为“新小说”派的代表作之一。它对传统小说在人物内心的表现方式上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以叙述者对客观事物和场景在视角上的限制使叙述者成为站在小说外部向内窥探的小说人物。 这种一反常态(一反常态的并不是...
評分对于眼光的放射,对于记录,阿兰•罗伯-格里耶的小说怎么看都像是在用文字向影像过渡。这也难怪乎在几本小说的创作之后,罗伯-格里耶会拿起导筒,而且拍电影这一行为持续到了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与小说的写作可谓并驾齐驱。 另一位新小说代表人物玛格丽特•杜拉斯同样在写...
評分偷窥代表了一种隐蔽的好奇心,了解的欲望。 对某个人或事物任何形式的过度关注,似乎都隐含了某种嫉妒。 你若拥有,便不会想得到;你若得不到,便总觉得自己想要。 偷窥在现实的无助中带来心理上的满足,大概是“你不知道我知道”的优越感,尽可能地把握主动...
評分嫉妒真是一件无聊透顶的东西 明知道什么都不能改变 可是人类天生就具备这种能力 有什么办法呢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这句话实在太难做到了 通常嫉妒一个人时 如果发现他有什么缺点 心里是否有些幸灾乐祸 一个爱嫉妒的人 通常会对别人要求很高 仿佛是 :你既然难么优秀 那...
評分二十世纪是不稳定的,浮动的,不可捉摸的,外部世界与人的内心都像是迷宫。我不理解这个世界,所以我写作。 ——阿兰.罗伯-格里耶 在看《24小时》的时候总会有这样的时...
真的讀不懂
评分真的讀不懂
评分沒有人讀格裏耶的!
评分看得好過癮
评分沒有人讀格裏耶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