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题材的日本谣曲

中国题材的日本谣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宁夏人民出版社发行部
作者:张哲俊
出品人:
页数:293
译者:
出版时间:2005-2
价格:38.20元
装帧:平装(无盘)
isbn号码:9787227028864
丛书系列:人文日本新书
图书标签:
  • 日本
  • 戏剧
  • 日本文学
  • 能乐
  • 文学研究
  • 文化
  • 张哲俊
  • 谣曲
  • 中国题材
  • 日本谣曲
  • 文化交融
  • 传统音乐
  • 民间故事
  • 跨文化
  • 谣曲研究
  • 东亚文化
  • 音乐史
  • 民族音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能乐是日本古代的假面具,至今仍然活跃在世界戏剧舞台。作为一门古老的戏剧,能乐有一部分是中国题材的作品,这一部分被称为唐事能。在此登场的是千古以来吟颂不已的中国历史人物、文人墨客,也有飘逸神仙,狰狞鬼怪。他们一起表演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一幕幕画卷,讲述了一串串的故事。他们是中国的人物,也是日本的人物,这里有中国文化的呈现,更有日本古代作家的思想与情感。本书主要考证研究了日本唐事能的题材来源与变异,研究了题材来源与想象的关联。伴随作者生动的笔触,我们走近的将是一个五彩缤纷的能乐舞台。

作者简介

张哲俊

沈阳人,1961年生,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日本早稻田大学客座研究员,中国中日比较文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东亚比较文学与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著有《中日古典悲剧的形式——三个母题与嬗变的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东亚比较文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日本形象研究》(北就大学出版社,2004年)、《吉川幸次郎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中国题材的日本谣曲》(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以及《世界近代中期文学史》(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年)、《比较世界文学史纲(上卷)——各民族文学的起源与文学区域的形成》(合著,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等著作,另有中文、日文、韩文的论文数十篇,发表于《外国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遗产》、《国外文学》等期刊。有译作川端康成的《睡美人》、吉本芭娜娜的《厨房》等。曾获得宋庆龄基金会孙平化日本学论文奖、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思源外国文学评论奖。

目录信息

引言 世界戏剧中的日本能乐
Ⅰ 世界文学中的日本谣曲
Ⅱ 世界舞台中的日本能乐
Ⅲ 叶芝的创作与日本谣曲
能乐的一般形式
Ⅰ 能乐的文学:谣曲文本与题材分布
Ⅱ 能乐的音乐:间阶与节奏的独特形式
Ⅲ 能乐的舞台:舞台与面具,道具
中国神佛鬼怪的泛佛教化
Ⅰ《鹤龟》:鹤龟之舞与宫廷仪式
Ⅱ《西王母》与《东方朔》:背景转换与佛道合一
Ⅲ《泰山府君》:冥王与佛教、道教
Ⅳ《芭蕉》:芭蕉精彩形象的形式与佛典的关系
Ⅵ《合浦》:鲛人泣珠与武帝解鱼、孟尝还珠
谣曲中的长生不老传说
Ⅰ《猩猩》:长生不老与菊花酒、竹叶酒
Ⅱ《菊慈童》:郦县的菊水与慈童、彭祖
Ⅲ《富士山》:长生不老与蓬莱山、富士山
中国历史的再现与想象
Ⅰ《咸阳宫》:历史的叙述与文学的想象
Ⅱ《项羽》:虞美人草与爱情、英雄
Ⅲ《张良》:灵验结构与大蛇、观音
Ⅳ《三笑》:陶渊明、慧远与庐山景色
Ⅵ《皇帝》:病贵妃、钟馗与明皇境、青金镜
附:《钟馗》:钟馗与中日戏剧
Ⅶ《白乐天》:白居易赴日本与败北的第一智者
中国背景的日本谣曲
Ⅰ《天鼓》:天鼓的想象与仇恨的消除
Ⅱ《唐船》:明代的倭患与冲突的解决
Ⅲ《龙虎》:龙虎的绘画与佛教的思想
结束语
后记
参考书目
出版者的话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相当专业细致的分解啊,看了看出版日期,现在这一块国内还是比较空白?

评分

内容详细也有深度,只是排版和印刷太操蛋了

评分

内容详细也有深度,只是排版和印刷太操蛋了

评分

内容详细也有深度,只是排版和印刷太操蛋了

评分

昆仑山是道教的仙境 ,西方极乐世界是佛教的天堂。 但佛教与道教的交流使佛教的极乐世界与道教的仙乡昆仑山合而为一 ,成了共同的理想世界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西王母》与《东方朔》两个作品都采用了泛佛教化的手法 ,不过泛佛教化方法的运用 ,不是只凭作者的想象任意虚构 ,是以道教人物或事件的佛教化为前提。中国的宗教或文学的佛教化 ,已经提供了作者想象的基础 ,这使得题材的佛教化处理过程之中 ,使佛教的想象与思想也成了中国题材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道教人物在日本各类文献之中往往都转化为了佛教人物 ,或者依附于佛教而存在。《日本书纪》等最早的日本文献就已经产生这种现象 ,一些中国的道教人物都被附会为了佛教人物。只不过在日本道教思想与人物被淡化得更多 ,佛教意味更浓而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