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娜·阿倫特(1906—1975)美籍德國猶太哲學傢,曾師從於海德格爾和雅斯貝爾斯,在海德堡大學獲得博士學位。自1954年開始,阿倫特先後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布魯剋林學院開辦講座;她還擔任過芝加哥大學教授、社會研究新學院教授。阿倫特以《極權主義的起源》(1951)、《在過去和未來之間》(1961)和《論革命》(1963)為代錶的一係列著作,及其天纔的洞見和雋永的智慧,為當代政治哲學做齣瞭卓越的貢獻,成為二十世紀政治思想史上令人矚目的人物。
阿伦特的文笔是知性的冷艳,深邃不在于刹那而是持续地震颤。 她清晰的描绘了卢梭马克思基于同情视角开启革命,这样就将自由隐匿于必然性之中。因为同情是对一致性的呼唤对具体个人的不关注,归根结底,同情是自我的感动而不是对他者痛苦的共情。尤其人民走上街头愤怒的斥责一切...
評分对照着英文看,主要是为了提高阅读的效率。但是书里影响到理解的错漏还是挺多的,就从今天不定期稍稍注释修改一下吧。 页码一为英文书,二为中文书。 一为英文原文,二为译文。 281,264 'Not to be born prevails over all meaning uttered in words; by far the second-best ...
評分阿伦特对公共自由与私人幸福之间尖锐区别的分析鞭辟入里。 公共自由与权力忧乐与共,阿伦特所指的权力,并非终极手段是暴力的支配或统治,而是人们联合在一起,作出承诺并自我约束,共同决策和行动,建设栖居其中的城邦和家园。 她关注社会问题对革命的“侵扰”。叛乱的目的是...
評分阿伦特的名字在读这本书之前闻所未闻,在读完这本书后佩服之至——欧陆思想家中数一数二的政治哲学家,睿智、沉静、顿悟。《论革命》在阿伦特长长的书单中,或许并不被人注意,可它仍然典型地展现了这位思想巨匠那富有颠覆性的伟大,尤其是在自启蒙运动后社会契约、人民主权奠...
評分革命,在我们习以为常的理解中,与暴力、流血密切相关,甚至被等同于暴力、流血本身。依照这样的理解,当战争结束、暴力终结,一切又复归平常时,革命也就告终。令人震撼的暴力以及由之带来的动荡,被视为革命的本质。上迄1789年,以至20世纪,这期间一次次的革命以及如影随形...
完成必讀部分,之後有時間有緣分再撿起來
评分完成必讀部分,之後有時間有緣分再撿起來
评分二刷。
评分二刷。
评分近日愛不釋手的小冊子。在public happiness與private happiness的二分下討論法國革命與美國革命的成敗,核心關切自由的問題,延續托剋維爾對美國民主的洞見。同時感嘆觀念史的實在是一項需要廣博學養纔能初現洞見的研究。看上去對過去時代的概念分析隻有學理的研究價值,然而隻有迴到概念在曆史中的演變和分析,纔能理解我們繼承的遺産究竟如何限製我們的發問與思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