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朱维毅,学者,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籍贯江苏,长于北京,“老三届”初中生,1980年考取研究生,1988年赴德留学,1992年在柏林工大获博士学位,其后开始了“工——商——文”三级跳,其发表作品多涉及中德间的文化互动。本书即是作者利用在德国生活的近20年时间,采访许多“二战”老兵,查询大量的“二战”史书、档案和资料,完成此书。
本书在“二战”的历史记述方面填补了一个重要的空白区,即德国军人作为侵略者的战争回顾。作者通过寻访德国老兵及家属,向读者提供了一个新颖而独特的观察“二战”的视角。书中记载的老兵们在军种上涵盖海陆空三军。类型上包括国防军、党卫军、孩子兵、女兵和抵抗分子,所涉及的一些史实甚至连很多当今的德国青年都不甚了解。本书不仅第一次向读者展示了一代德国老兵的“二战”心路,还揭示了一些鲜为人知的“二战”史实,令人读来耳目一新,同时又发人深省。
在豆瓣上看到过一片文章,说意大利军队在二战期间“二”得不行,在本书中也有表现,1945年一个营往德国回撤的时候经过意大利一个小城,两个老兵潜入城内找到了一个当地的居民来带路进城,问他城内驻扎的是哪国的军队,居民说城内的是意大利的军队,德军急于撤退当晚500多人...
评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是采访对象是二战发起国兼战败国的老兵。书主要是以回忆录的论述,中间当然也参杂作者本人的价值观。但是,总的来说,这本书史实多于归纳,提问多于回答,对于读者非常有启发性。书中提及的几个问题非常值得我们思考,这也是我力荐本书的主要原因。 第一个问...
评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是采访对象是二战发起国兼战败国的老兵。书主要是以回忆录的论述,中间当然也参杂作者本人的价值观。但是,总的来说,这本书史实多于归纳,提问多于回答,对于读者非常有启发性。书中提及的几个问题非常值得我们思考,这也是我力荐本书的主要原因。 第一个问...
评分内容作者: 陈祥 内容播音: 阿柯 相关标签: 历史,德国,书评,二战,希特勒,战争,真相 时间长度: 约10分钟 发布时间: 2011-03-23 文件大小: 3.75M 内容介绍: 《德意志的另一行泪》是一本难得地站在德国人的角度记录二战遭遇的佳作,作者朱维毅在旅德留学期间,采访到了大量...
评分按照《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德国的陆军被压缩成为10万人,海军只允许有1.5万人存在,各种舰艇的总数只能有36艘,而对空军则完全禁止存在。坦克车、装甲车、潜艇一律不允许生产。这样的军力就连平息一场国内的大范围武装骚乱都很困难,真正意义上的国防就更无从谈起了。除...
那个曾经是战胜国为之付出热血和青春的苏联老兵,他的国家却不复存在了。那个战败国,从战俘营走出,把命运交给其他人,觉得祖国不复存在的德国老兵,他的国家在战后重新崛起,位立强国之列。
评分看完了之后心情很沉重。你永远都不知道你被别人灌输的东西到底是不是真实的,战争是不会有正义不正义之分的,人们都是为了自己的祖国而已。但是战争中受到伤害最大的往往是最弱的人妇女和儿童,尤其是战败国的妇女极大可能会受到战胜国军人的蹂躏。德国在一战以及二战失败后均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觉得这也是他们能够深刻反省的原因之一。德国人在得知中国为了中日友好放弃战争赔偿的时候说,中国是战胜国吗?是啊,中国是战胜国吗?战争这样的时候不是以德报怨的时候,该让对手付出代价的时候就必须得让他们付出代价。英美对待德国的态度中国不可能做到,但是太善良的话很容易被人认为是软弱可欺。 以及,苏联的某些行为真是让人不齿。
评分原来苏联红军和日本鬼子差不了多少-=
评分很好看,读起来不累,但又很有启发意义,这一点就很难得。我对二战欧洲战区最深刻的印象可能就是“加里森敢死队了”。而在战争的罪恶面前,恐怕很难有参与者能够洗干净自己的手。而这一点上战胜国的反思显然是不够的,中国尤其如此。对于战争的反思恐怕鲜有如德国人这样深入而广泛的。关于探讨“爱国还是正义,道德还是背叛”这一章尤其喜欢。书中的观点探讨和思考都是浅尝辄止,算是缺点,也是优点。
评分一本低调却极有价值的好书。战争中没有绝对正义的一方,读完此书,只会更加钦佩德国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