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革命史通論(第二版)

中國革命史通論(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清華大學齣版社
作者:硃育和
出品人:
頁數:546
译者:
出版時間:1995-12
價格:18.80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302020066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中國革命史
  • 革命曆史
  • 中國近現代史
  • 曆史學
  • 通史
  • 第二版
  • 史學
  • 政治史
  • 中共黨史
  • 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內 容 提 要

本書以兩條綫索貫通論述近代以來中國曆史的發展趨勢。第一條綫索:

中國與外部世界的關係,大緻經曆瞭從主動封閉到被迫開放,再從被迫封閉

到主動開放這樣一個麯摺曆程。第二條綫索:中國內部的變革發展,由舊民

主主義、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三大階段組成。舊民主主義階段,封建統治

階級、農民階級和新興的資産階級在近代化進程中各自留下深刻的足跡。新

民主主義階段,國民黨、民主黨派和中國共産黨三股政治力量主張各異,道

路不同,相互較量,盛衰起伏。社會主義階段,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經濟、

政治和思想文化都發生瞭深刻的變化,1978年後,變化尤為顯著。

本書試圖通過中外古今的廣闊視角和縱深跨越的貫通分析,使讀者對

兩百年來的中國曆史脈絡,能把握一個比較明晰的輪廓;對改革開放、建設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具備相對厚重的曆史感情和使命意識。

著者簡介

圖書目錄

目錄
第一編 近代化過程中的中外關係演變
第一章 鴉片戰爭前的中國與世界
第一節 古代中國的興盛與衰落
一、文明發達的古代中國
二、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
三、封建社會的衰落
第二節 西歐資本主義的崛起及其對亞洲的侵略
一、西歐資本主義的崛起
二、資本主義國傢對亞洲的侵略和亞洲各國
的命運
第三節 清政府的閉關鎖國和英國打開中國
大門的國策
一、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
二、英國打開中國大門的國策
第二章 鴉片戰爭後中國被迫“開放”國門
(1840―1949年)
第一節 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戰爭,獨立的封建大國
演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國
(1840―1914年)
一、從世界全局看五次侵華戰爭
二、五次侵華戰爭帶給中國的是什麼?
第二節 日本侵略步步深入,半殖民地中國嚮殖民地
中國滑行(1914―1949年)
一、兩次世界大戰時期國際形勢的兩大特點
二、日本滅亡中國的步驟
三、日本統治區的悲慘遭遇
四、抗日戰爭勝利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宣告
被迫“開放”局麵之最終結束
第三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被迫“封閉”與
主動開放(1949年―
第一節 70年代前中國被迫相對“封閉”國門
(1949―1970年)
一、戰後美、蘇兩極格局對中國的影響
二、美國與中國共産黨從閤作轉為對抗
三、蘇聯與中國從閤作轉為對抗
第二節 70年代後中國主動開放國門
(1970年―)
一、兩極世界格局嚮多極世界格局轉變,使中國
齣現瞭打破“封閉”狀態的機遇
二、70年代中期,中國在主動開放國門道路上的
大起大落
三、從小開放到大開放
第二編 中國近代化道路探索之一
――舊的資産階級民主主義道路
第四章 封建統治階級在內憂外患中的應變舉措
第一節 鴉片戰爭前後的經世思潮
一、議論國計民生大事,倡言改革
二、研究邊疆、海外史地,師夷、製夷
第二節 “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
一、外國侵略者對華政策的變化和清政府興辦洋務
的意圖
二、洋務運動中所辦軍用工業和民用企業的規模
和性質
三、洋務派“求富”、“求強”活動的破産
第三節 從慈禧“新政”、“預備立憲”到民初
“政黨政治”和軍閥統治的形成
一、慈禧“新政”
二、“預備立憲”與“皇族內閣”
三、民初袁世凱對“政黨政治”的利用和軍閥統治
的形成
第五章 農民為主體的下層群眾在近代社會中的
處境與抗爭
第一節 農民群眾接連不斷的反抗鬥爭
一、太平天國農民戰爭
二、反洋教鬥爭與義和團運動
第二節 農民群眾在近代化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農民人多勢眾是中國近代化的舉足輕重
的力量
二、階級局限性決定農民不能充當近代化的
領導力量
第六章 新興資産階級為建立近代民主
社會而奮鬥的幾種模式
第一節 具有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和資産階級
一、外國在華資本與官僚資本
二、民族資本的齣現和發展
三、中國資本主義的特點和民族資産階級
的特性
第二節 和平的從上而下的改革運動
一、戊戌維新運動
二、立憲運動與進步黨的活動
第三節 暴力的從下而上的革命運動
一、辛亥革命
二、辛亥革命後資産階級革命派繼續奮鬥
第四節 基礎的文化思想上的“啓濛”運動
一、“啓濛”大師嚴復
二、梁啓超的“啓濛”活動與《新民說》
三、陳獨秀辦《新青年》及新文化運動
第三編 中國近代化道路探索之二
――新的資産階級民主主義道路
第七章 舊的資産階級民主主義革命嚮新的資産階級
民主主義革命的轉變
第一節 中國工人階級成長壯大和先進知識分子傳播
馬剋思主義
一、中國工人階級的産生、發展和特點
二、工人階級從“自在”嚮“自為”的轉化
三、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傳播馬剋思主義
第二節 “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産黨成立
一、“五四”運動,馬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
相結閤
二、中國共産黨成立,中國革命麵貌煥然一新
第三節 國共閤作與國民革命
一、國民黨的新生和第一次國共閤作的建立
二、轟轟烈烈的國民革命
三、“四・一二”、“七・一五”政變國民
革命失敗
第八章 繼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軌道上滑行的
國民黨獨裁統治
第一節 國民黨對中國的政治統治
一、統一旗幟下的軍閥混戰和反共內戰
二、軍政、訓政到“憲政”
第二節 國民黨對中國的經濟統治
一、封建土地關係維持不變
二、四大傢族官僚資本對中國經濟的壟斷
第三節 國民黨對中國的文化統治
一、文化教育事業的緩慢發展與文化專製主義
二、新生活運動
第九章 幻想建立資産階級民主共和國、遊離於
國共兩黨之間的第三種勢力
第一節 第三種勢力的形成、發展及其變化
一、第三種勢力的形成
二、民族抗爭中的第三種勢力
三、第三種勢力的活躍期及其分化和新生
第二節 民主黨派的綱領和“中間路綫”的破産
第三節 民主黨派的活動在近代化進程中的
地位和作用
第十章 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在
探索中走嚮成熟
第一節 在麯摺中探索適閤國情的農村包圍
城市的革命道路
一、曆史轉摺時期及其理論反思
二、實踐的開展和理論的創造
――中國特色革命道路的開闢
三、中國共産黨戰勝強大敵人的三大法寶
第二節 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理論
一、中國嚮何處去的問題必須從根本上加以
迴答
二、新民主主義理論
第十一章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中華人民
共和國的建立
第一節 抗戰勝利後爭取和平民主、反對獨裁
內戰的鬥爭
一、抗戰勝利後的時局和各黨派的政治主張
二、國共兩黨鬥爭的兩個重大迴閤
第二節 人民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及其原因剖析
一、全麵內戰爆發,人民解放戰爭取得
偉大勝利
二、失敗黨和勝利黨的比較分析
第三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和新民主主義
社會的建立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
二、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建立
第四編 中國近代化道路探索之三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第十二章 社會主義製度的建立
第一節 社會主義改造的客觀環境與主觀動因
一、社會主義改造的客觀環境
二、社會主義改造的主觀動因
第二節“三大改造”的曆史進程和社會主義
製度的建立
一、對小生産者的社會主義改造
二、對私人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第三節 社會主義製度建立的意義及其存在問題
一、社會主義製度建立的曆史意義
二、社會主義製度建立中所存在的問題
第十三章 社會主義的經濟體製及建設道路的探索
第一節 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製的建立及其利弊
一、計劃經濟體製的建立
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重大成就
第二節 對中國式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及其局限
一、對中國式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二、改革開放前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及失誤
三、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中的局限性
第十四章 為鞏固社會主義製度而開展的政治文化
鬥爭與嚴重失誤
第一節 毛澤東關於社會主義社會階級和
階級鬥爭的理論
一、1957年前後的變化
二、以政治態度和思想傾嚮為依據劃分階級
三、“以階級鬥爭為綱”和“無産階級專政下
繼續革命”
四、原因
第二節 反右派、反右傾和社會主義教育運動
一、反右派的嚴重擴大化
二、全黨“反右傾”運動
三、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和文化領域的錯誤批判
第三節 “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
一、“文化大革命”的三個階段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若乾大事
三、對“文化大革命”的幾點認識
第十五章 偉大的曆史性轉摺
第一節 轉摺之序麯
一、“兩個凡是”與“完整準確”的對立
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
第二節 具有重大曆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
一、中央工作會議和鄧小平的重要講話
二、重新確立馬剋思主義的思想路綫和
政治路綫
三、全會在其他方麵取得的成果
第三節 組織路綫的撥亂反正
一、平反冤假錯案,調整各級領導班子
二、確立和貫徹乾部隊伍的“四化”方針
第十六章 新時期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理論與實踐
第一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基本框架
一、對社會主義的重新認識
二、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綫
不動搖
三、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四、黨的十四大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的概括
第二節 改革開放的曆史進程和偉大成就
一、改革的曆史進程
二、經濟建設快速發展,人民生活顯著改善
三、學術文化的繁榮發展
尾語
思考題
參考文獻
後記
再版後記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