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漕運

清代漕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中華書局
作者:李文治
出品人:
頁數:518
译者:
出版時間:1995-11
價格:24.00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101012385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經濟史
  • 漕運
  • 明清史
  • 曆史
  • 財政史
  • 清代
  • 李文治
  • 社會經濟史
  • 清史
  • 漕運
  • 經濟史
  • 交通史
  • 社會史
  • 明清史
  • 地方史
  • 水運
  • 曆史
  • 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作 者:李文治,江太新著 頁數:518頁 齣版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1995

簡介:國傢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

著者簡介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中國古代漕運製度的發生和演變
第一節 宋元以前漕運製度沿革
第二節 明代漕運製度述略
第二章 清代長江流域農業生産的發展與漕遠的持續
第一節 太湖流域的水利工程
第二節 太湖流域農業及農副業生産的發展
一 稻麥復種製的發展及單位麵積産量的提高
二 蠶絲及棉紡織業的發展
第三節 長江流域其它各省水利灌溉事業及農業生産的發展
第四節 清代漕運製度的重建
第三章 漕糧的財政及早恤功能
第一節漕糧與國傢財政
一 曆年徵運和積貯情形
二 漕糧供應京師俸甲米石
三 漕糧撥充各地駐防兵餉
第二節 漕糧的賑恤和平糶
一 漕糧平糶與京城糧價
二 官兵俸甲米石對京師民食的調劑作用
三 截撥漕糧調劑畿輔民食
四 各省截撥漕糧賑恤和平糶
第三節采辦米石與京畿民食
一 采購
二 提撥地方積榖
第四章 漕糧賦稅製度
第一節 正米和耗米
第二節 各種附加稅
第三節 漕糧的改徵和改摺
第四節 漕糧的豁除蠲緩和新墾升科
第五節 蘇州府漕運稅製事例
一 蘇州府各縣漕糧白糧正耗米額
二 伴隨徵漕各種附加
三 清王朝關於整頓漕糧徵兌工作在蘇州的體現
第六節 浙江省漕運稅製事例
一 浙江漕糧白糧正耗米額
二 伴隨徵漕各種附加
三 普遍攤派於全省各縣衛的各種附加稅
第五章 漕糧的徵收兌運和交倉
第一節 漕糧的徵收
第二節 漕糧的兌運
一 派定水次與交兌上船
二 各幫漕船開行順序
三 行船期限和稽遲情形
四 起撥和拉縴
五 漕船的救護設備
第三節 漕糧交倉
一 起卸和交倉
二 京通倉廒和貯米
第四節 各項禁令和賞罰規程
一 勒收摺色和偷盜漕糧的禁令
二 米質攙和黴變的禁令和懲罰規程
三 漕糧的完欠和奬懲
四 漕船延誤期限的懲罰
附清檔原件
一 漕運總督鄂寶奏報起運乾隆四十六年份漕糧摺
二 漕運總督鄂寶奏報起運乾隆四十七年份各省新漕摺
第六章 漕運官製和船製
第一節 官製
一 監督及巡察官
二 徵收及監兌官
三 押運、領運及催攢官吏
四 監收及漕倉官
五 漕務官吏的考成
第二節 船製
一 漕船數目和變動情況
二 造船廠和漕船木料
三 漕船種類和容積
四 修造經費
五 附撥船
第七章 運丁和屯田
第一節 衛所與運丁
一 衛所軍挽運漕糧
二 衛所軍的編審和僉運
三 運丁齣運的報酬――行月糧和各項津貼
第二節 漕運屯田
一 田額和分配
二 屯田濟運
三 屯田禁止買賣
第三節 漕運屯田的侵隱典賣和嚮民田轉化
一 運丁貧睏化與屯田的侵隱典賣
二 清王朝關於屯田歸運的政策措施
三 漕運屯田嚮民田轉化
第八章 漕糧運道
第一節 清代對運道的修治
一 定期挑浚和臨時興修
二 開鑿新河及疏浚水源
三 瀦蓄湖水和疏導泉水
四 黃淮運交匯處運道的修治
五 修築閘壩
附 山東省及江北閘壩圖
第二節 運河河政
一 設置官吏
二修建用費
附一 蓄清敵黃、藉黃濟運與黃河改道
附二 清代糧船水手與羅教
第九章 清中葉後吏治腐敗與漕運體製內部矛盾的加劇
第一節 漕運體製內部矛盾的發展過程
第二節 州縣徵漕各種加派及官紳勾結對稅戶的貪索
一 徵漕加派名目繁多及各級官吏胥役的各項貪索
二 地方紳衿勾結官府藉徵漕漁利
第三節 各處漕務官吏胥役對幫船運丁的貪索
一 漕務官吏榨取運丁綜述
二 領運官和押運官對運丁的貪索
三 沿途催攢稽查官及閘壩吏胥對運丁的貪索
四 淮安漕督衙門對運丁的貪索
五 通州倉場衙門和坐糧廳對運丁的貪索
六 幫船運丁嚮兌糧州縣增索貼費
第四節 州縣徵漕浮收勒摺與農民糧戶負擔的加重
第五節漕糧的缺失黴變
一 漕糧的攙和與缺失
二 漕糧黴變
附一 清道光前對漕政的整頓
一 雍正朝整頓漕政的成就
二 嘉慶、道光朝對漕政的整頓與失敗
附二 清檔原件
一 鴻臚寺卿金應麟奏請清除漕務積弊摺
二 山西道監察禦史硃昌頤奏陳清除漕務積弊摺
第十章 清中葉後農村經濟的變化及其對漕糧徵收的衝擊
第一節 江浙棉紡織及蠶絲業的發展變化
一 江南棉紡織收益在完漕方麵的重要作用
二 道光後江南棉紡織業衰落、農傢收入減少
三 杭、嘉、湖三府蠶絲收入的作用及後期受外絲輸入的衝擊
第二節 水利失修災荒頻繁與農業生産下降
一 水利失修
二 災荒頻繁
三 土地貧瘠農産下降
第三節 人口增長超越生産增長及食糧不敷
一 人口增長及人口密度
二 當時關於人多土狹的一些議論
三 徵漕各省主要是重漕區食糧不敷
第四節 農民經濟狀況惡化與抗糧鬥爭
一 農民經濟狀況惡化
二 農民抗糧鬥爭
第十一章道光後漕運改製政策(上)――改摺減賦
第一節 農業經濟凋敝與漕運改製
第二節 湖南、湖北等五省減漕摺和革浮收
一 湖南省裁減漕賦
二 湖北省裁減漕賦
三 江西省裁減漕賦
四 安徽省裁減漕賦
五 河南省裁減漕賦
第三節 江蘇、浙江兩省裁減漕糧正額
一 江蘇省
二 浙江省
第十二章 道光後漕運改製政策(下)――招商海運
第一節 河道梗阻與議行海運
一 嘉慶後河道阻塞與海道暢通
二 關於改行海運的爭議
第二節 海運漕糧兌運規則及成效
一 由招募沙寜衛船到購置輪船
二 海運漕糧兌運規製
三 曆年海運情形及海運糧額
第三節 漕糧改行海運的成效
一 海運便捷、精簡機構、革除積弊
二 節約用費、增加糧額
附 同治後部分地區漕糧恢復河運
第十三章 漕運的停止
第一節 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及河南五省停止漕運
第二節 江蘇、浙江、山東三省停止徵漕
一 停止徵漕的時代背景
二 關於漕糧實行改摺及徵實起運的爭議
三 江、浙海運糧漕的停止
第十四章 漕運與商品經濟
第一節 漕運與商品流通
一 漕船北上南下帶運商貨
二 商品流轉與國民生計
第二節 漕運與商業城市
一 揚州(附郵州)
二 淮安
三 濟寜
四 臨清
五 德州
六 天津
第三節 商品流通與社會經濟
附 修治運道對某些地區農業生産的破壞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迄今国内清代漕务、漕运研究中最具分量的一部专著。 该书对于漕粮的财政与赈恤功能、漕粮征收制度、兑运交仓制度、漕运官制与船制、运丁与屯田、漕粮运道、道光后漕运改制、漕运与商品经济等专题均有细密地论述,其中清代中后期吏治腐败与漕运体制内部矛盾的加剧、清中叶后农村...  

評分

迄今国内清代漕务、漕运研究中最具分量的一部专著。 该书对于漕粮的财政与赈恤功能、漕粮征收制度、兑运交仓制度、漕运官制与船制、运丁与屯田、漕粮运道、道光后漕运改制、漕运与商品经济等专题均有细密地论述,其中清代中后期吏治腐败与漕运体制内部矛盾的加剧、清中叶后农村...  

評分

迄今国内清代漕务、漕运研究中最具分量的一部专著。 该书对于漕粮的财政与赈恤功能、漕粮征收制度、兑运交仓制度、漕运官制与船制、运丁与屯田、漕粮运道、道光后漕运改制、漕运与商品经济等专题均有细密地论述,其中清代中后期吏治腐败与漕运体制内部矛盾的加剧、清中叶后农村...  

評分

迄今国内清代漕务、漕运研究中最具分量的一部专著。 该书对于漕粮的财政与赈恤功能、漕粮征收制度、兑运交仓制度、漕运官制与船制、运丁与屯田、漕粮运道、道光后漕运改制、漕运与商品经济等专题均有细密地论述,其中清代中后期吏治腐败与漕运体制内部矛盾的加剧、清中叶后农村...  

評分

迄今国内清代漕务、漕运研究中最具分量的一部专著。 该书对于漕粮的财政与赈恤功能、漕粮征收制度、兑运交仓制度、漕运官制与船制、运丁与屯田、漕粮运道、道光后漕运改制、漕运与商品经济等专题均有细密地论述,其中清代中后期吏治腐败与漕运体制内部矛盾的加剧、清中叶后农村...  

用戶評價

评分

20181117書比較厚,翻瞭一個來小時。因為關注點在漕糧,重點看瞭第三章和第五章的一部分。或許應該仔細看看,方能真正瞭解清代漕運,而不是像我現在走馬觀花,實際上並沒有弄清漕運具體情狀。 三個感想,一是作者真的很厲害瞭,這本書是看的幾本漕運相關著作裏自認為最好的;二是我之前看的幾十篇寫漕運的論文,感覺隻是給這本書做細注而已,都是這本書的衍生甚至copy。三是,我為什麼選擇瞭一個基礎學科作為專業呢,高中時就意識到不要選基礎學科,現在到好,前輩們功底之紮實,自己反而慌瞭。

评分

20181117書比較厚,翻瞭一個來小時。因為關注點在漕糧,重點看瞭第三章和第五章的一部分。或許應該仔細看看,方能真正瞭解清代漕運,而不是像我現在走馬觀花,實際上並沒有弄清漕運具體情狀。 三個感想,一是作者真的很厲害瞭,這本書是看的幾本漕運相關著作裏自認為最好的;二是我之前看的幾十篇寫漕運的論文,感覺隻是給這本書做細注而已,都是這本書的衍生甚至copy。三是,我為什麼選擇瞭一個基礎學科作為專業呢,高中時就意識到不要選基礎學科,現在到好,前輩們功底之紮實,自己反而慌瞭。

评分

研究漕運製度的必讀書目

评分

研究漕運製度的必讀書目

评分

研究漕運製度的必讀書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