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鐵生,1951年生於北京。1967年畢業於清華附中初中,1969年去延安地區插隊落戶,1972年因雙腿癱瘓迴到北京,在街道工廠工作。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說集《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命若琴弦》等;長篇小說《務虛筆記》;散文、隨筆集《我與地壇》、《病隙碎筆》。其中《命若琴弦》曾被導演陳凱歌拍成電影《邊走邊唱》。
“我是我的印象的一部分,而我的全部印象纔是我”——開篇收尾的這句話,可作為閱讀這部不失自傳,又不是自傳小說的一把鑰匙。
如題所示,小說“務虛”不重實,注重的是對生命的一種印象;不注重記憶中的真實,而注重印象中的真實;不注重各個人物的完整的形象與曆史,而注重各個人物的完整的形象與曆史,而注重與生命同時拓展的不同的心魂起點與去嚮。
作品敘述瞭五十年初以來中國社會的嬗變給殘疾人C、畫傢Z,女教師O、詩人L、醫生F女導演N等一代人的種種影響、衝擊、規範和夢想。他們成瞭什麼,也許他們就是這個世界的艱辛與危懼,欲望與祈禱。
這是作者的長篇小說處女作,行文優美,凝練,感情真摯、厚重、且好讀,處處透映著一種對人世滄桑的如泣如訴,似幽似怨的傷感與領悟。
《务虚笔记》中,作者史铁生借由女教师O发问:“我们活着,走着,到底是要走去哪儿?”没有人能回答这一问题,听听雨果 “没有答案”的回答吧:“我前去、我前去,我并不知道要到哪里,但是我前去。”《务虚笔记》中,作者也没有作出正面回答,而是在 “童年之门”的叙述中,给...
評分 評分残疾的无力与爱情的伟大的对峙,继续穿越这孤独苦痛,追寻一丝存在过的痕迹,追寻生命未知的意义。而这最终的空旷与虚无就是无法摒弃的残疾,与生俱来,每个人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不同的残疾形式,是终点也是起源,是随机推开一扇扇门的宿命选择,亦是我们渴望填满的终极欲...
評分2009年的秋天,我遇到这本书,正像史铁生遇到那座园子,没有任何预谋、期盼、前兆,在我走向它的时候,一切都平淡无奇,但它却是生命中至关重要的折点,无论岁月如何流转,命运如何安排,我相信,回望人生的时候,我都会承认,《务虚笔记》参与塑造了我,我生命的底色里始终闪...
評分無論什麼時候,讀他的靈魂,總會感到自我的狹隘。
评分值得常翻,相當美好
评分一個人有瞭殘疾或是生瞭病,便能夠更接近生命的本質嗎?史鐵生是個有穿透性的人,即便我無法被務虛筆記深深吸引,但是每次看,都覺得這本書象透明的利劍,默默無聲的劈開我無知覺的生活。
评分03年喜歡史鐵生
评分期待再讀,我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