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音(1918-2001),现代女作家。她原籍台湾苗栗,生于日本,长于北京。1960年以小说《城南旧事》成名。林海音不仅创作了许多小说和散文作品,她在出版业上亦有许多成绩。从1951年开始,她主编《联合报》副刊10年,树立了编辑的典范,提升了文艺副刊的水准和地位;1961年创办“纯文学出版社”,发掘鼓励许许多多的年轻作家。
林海音,台湾著名作家,以《城南旧事》等作品享誉文坛。林海音,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孤,不久即随家人回到日本侵占下的台湾。其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又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林海音是个比北平人还要北平的老北京,她深切地眷恋着她的第二故乡北京,她称在北京度过的二十五年时间,是金色年代,可以和故宫的琉璃瓦互映。北京城高的胡同、四合院,西山脚下的毛驴,以及脖子上挂 着铃铛的骆驼……这些影像都给了她创作的灵感。
摄影师沈继光先生愿意陪伴作者再走城南,用镜头去收拾古城的残片:大柯的几根垂落枝条,瓦陇中存留的枯叶,临街老店被涂盖的字号,半扇院门的插闩,还有屋顶上闲置的花盆以及巴在皇城墙上的冬雪……
写北京的书,老舍最正宗,他是地道北京人,胡同里和三教九流一起成长,最熟悉原汁原味的北京。林海音论家世,不算纯正的北京人,父母来自台湾人,说话有浓重的乡音,但林海音3岁到北京,30岁才回到台湾,决定一个人性格命运的重要时间段,留在古都了,这段这种经历她用另一个角...
评分晚上陪女儿学习时选择了《城南旧事》这本书来读。【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因为这句话对这本书有了浓厚的兴趣,好感倍增。一边体会着英子的童年,一边回想着自己的童年。喜欢那篇《我们看海去》,时常会无意识的念叨一句‘我们...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认为,阅读是需要心境的,在什么样的年纪读什么样的书,倘若你觉得一本书不好,很有可能是你没有读懂它,或许再过一些年来读,会疑惑于自己当年的不以为然。对于我来说,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早已是耳熟能详,可是曾经在书店无数次的翻开它,却从来也提不起阅读的...
评分用眼睛看世界,用心去感受 ----- 读《城南旧事》 这是我第二次读《城南旧事》这本书了。前年,刚刚读三年级的我,在妈妈的陪伴下似懂非懂地读过这本书,读完英子童年的故事,我的心里总是有一些惦记,会馆里的秀贞、受尽虐待的...
评分过去是什么? ---读林海音《城南旧事》 回忆往往是痛苦的,但是回忆更多的时候却是美丽的,比如初恋,比如童年。它常常会让你心头漾起一丝丝的温暖,柔柔地触摸到了你心底最柔弱的地方,如冬阳,如骆驼队。这就是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一如她的名字一样让人温暖。 ...
不知道是因为我没读进去,还是作品文学性不高,感觉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好。而林海音,城南旧事,这几个字,已经带有一些标签意义、时代意义了,这已经是作品的传播价值大于作品本身的意义了。
评分有插图的书,比原版更好。
评分老北京或者说传统中国的记忆不能光停留记忆里,纸质上,相片中,童年的记忆因为无法复原性与唯一性而只能存在于脑海,浮现于眼前,借助外在或抽象或具象的工具再现,而历经时间打磨与摧残留下来的古老事物却被不肖子孙肆意挥霍而浑不知耻,我们看到了权力的蔑视与野蛮在新的躯壳中一次次的重生和蜕化,借助着新的脐带,新的幌子,新的共生物与日益膨胀的势力,摧枯拉朽般席卷了弱不禁风的残片剩瓦,那是经历多次洗劫后所剩无几的家当,继承者没有发言权,只有沉默与忍受,从这样的角度去看,政权的嗜血让人恶心与厌恶,为什么还要继续存在,而为了继续下去可以肆意剥夺任何它认为不应存在的事物,老北京是牺牲品,毋宁说是立此存照!
评分舒服。
评分小孩子的口吻,逻辑顺溜的故事,有种特别舒服的依依呀呀的陈述感,而每篇最后的结局,就好像水墨变到最后的那一抹细微。这书看得我好喜欢旧时的北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