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匈奴(绘图典藏版)》是一部高原的史诗,陕北这块曾经让匈奴民族留下深深足迹的土地上,在二十世纪发生了改天换地的变化。主人公一家三代人,背负着历史的重负繁衍生息,艰难生存。他们见证了黄土高原上人们的坎坷命运,也见证了红色革命的火种在此保存并形成燎原之势的历史。新时代来临之际,作者依旧在这里寻觅那个古老民族的遗踪?
高建群,1953年生,当代著名作家,现为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被称为浪漫派文学最后的骑士,中国文坛罕见的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1993年发表《最后一个匈奴》,奠定其实力派作家位置,至今行销过100万册,并引发中国文坛“陕军东征”现象。其余重要作品还有中篇小说《遥远的白房子》、《伊犁马》、《雕像》、《刺客行》、《菩提树》等二十四部,散文集《我在北方收割思想》等十部,长篇小说《大平原》等。2005年被《中国作家》评为“当代最具影响的中国作家”之一。
描写陕北的近代历史,好像主要是写事件,忽略人物。 在这里只能感受到人物的渺小,人物在被事件推动着走,这里没有所谓的好人坏人,都是自然人,都在被一个叫命运的家伙主宰着。 感觉作者有些力不从心的感觉,远不如《白鹿原》。闲暇时,可以一看。
评分 评分在去福建的列车上,我读完了高建群的《最后一个匈奴》。 上车前买了这本书,初衷是了解一下匈奴这个叱诧一时的民族。随便翻了一下这本书的开篇,仿佛正合我意,但没想到全书也只有开篇的几页是在阐述匈奴的历史而已,而且这几页文字还是再版时加的。 虽然与我的期望有所不同...
评分看到最后才发现,原来是本再版书。原稿成于92、93年,离现在不可谓不久远。 作者开宗明义的写明:这是一部高原史诗,是再现陕北这块匈奴曾留下深深足迹的特殊地域的世纪史。遗憾的是,他似乎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这部书描写了从1910年到1991年的90年间,陕北高原两个家族三代人...
评分圣人布道此处偏遗漏,从此上把礼义廉耻一笔勾 这本书看完,印象最深的不是杨岸青的坎坷,不是黑大头的豪迈,不是黑白氏的情义,而是这略显唐突的《七笔勾》 反复读了很多遍,愈发的觉得有韵味,使一部平凡中难见真章的小说显得精神了许多,如画龙点睛一般,有了灵气。 可能这么...
虽然有很多精彩,但也看到了和三驾马车的差距在哪
评分为人诟病的啰嗦冗长看起来好像不符合陕北高原的苍莽不语,偶尔穿插的景物描述也似乎有悖万紫千红一笔勾,可是想想,那缠绵发腻的酸曲儿和畔上的女人,就好似都说得过去了。陕北高原的大致人文沿革,陕北儿女的浓烈性情大体是出来了。往细里,黑大头和杨作新的死,作者写得戛然喑声,初看可惜这闯世事的人,再想,竟是这世事的手笔。小说人物是有些失色的,杨作新的武,杨岸乡的书生气和对政治人物的蔑视,都浮在人物上空了。对于杨作新和荞麦的碑按,我反倒觉得,他活的那么壮阔,她死的那么安然。很多的陕西方言,难为作者为同音索字。
评分陕北,圣人布道,此处偏遗漏。
评分唯一不足的就是后面写的不行,要不然真的有希望拿茅盾文学奖
评分陕北史诗,漫长缓慢的民族分裂与融合和短暂激烈国家革命交织,在一个个小人物身上展开的平凡而又轰烈一生。 感觉比《百年孤独》的拉美史诗更适合东方读者。虽然叙事里不可避免掺杂了一些属于成书年代烙印的政治和哲学思辨的笔墨,但相比于陌生混乱又离奇被称之为魔幻的拉美史诗,可读性和延续性更强一些。 拥抱时代,拥抱世界。苍茫宇宙,浩瀚时间,人类应该站在一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