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华沉浮录3》是作者于1995年至1997年在香港《明报》撰写的以语文为基石的文化小专栏文字结集,分为阅读、文物及政治文化、语文、人物交游几大类,曾在香港文化界引起广泛的关注,之后上海的报纸也有陆续选刊。这些文字既有旧时月色的影子,也有现代人事的足迹,走笔之际,往往妄想自己一下子脱胎换骨,变得才隽而识高,采博而鉴细,小题文章也能透入神窍。
董桥,福建晋江人,1942年生,台湾成功大学外文系毕业,曾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研究多年。历任《今日世界》丛书部编辑、英国国家广播公司制作人及时事评论、《明报月刊》总编辑、《读者文摘》总编辑、《苹果日报》社长。他的文笔雄深雅健,兼有英国散文之渊博隽永与明清小品之情趣灵动,为当代中文书写另辟蹊径。出版文集《双城杂笔》《这一代的事》等三十余种,深受读者欢迎。
听闻董桥之名,还是从一篇介绍罗孚的文章而来。香港97回归之际,罗孚曾策划了一批关于香港文化的书籍文章,包括《你一定要读董桥》。再经朋友推荐,于是找来看。 董桥的文字是有生命的。他对于文字的生命也有深入的理解。对于中文大家和英伦文人的作品援引十分到位,其中有文...
评分这几个晚上得闲,购得董桥先生的《英华沉浮录》六卷。下班后回家焖碗饭,小炒两个青菜。拿起书边吃边读。坊间盛传董桥先生“文笔雄深雅健,兼有英国散文之渊博隽永与明清小品之情趣灵动。”我固然还不懂英国散文的渊博与隽永是个什么滋味。从董桥先生的文章看来,学界那些沉...
评分我素喜秋,而一场雪秋就老了。时光如雪,瞬时就染白了岁月的须发。要不是胡洪侠编《董桥七十》,我都不知道董桥先生都七十了。如今已是董桥说的“门扉斑驳,树影婆娑,石阶上冷冷清清飘着几片落叶”的季节了,也罢,秋老正好读董桥。 初读董桥源于大学,一晃一切都成为了泛黄...
评分听闻董桥之名,还是从一篇介绍罗孚的文章而来。香港97回归之际,罗孚曾策划了一批关于香港文化的书籍文章,包括《你一定要读董桥》。再经朋友推荐,于是找来看。 董桥的文字是有生命的。他对于文字的生命也有深入的理解。对于中文大家和英伦文人的作品援引十分到位,其中有文...
评分这几个晚上得闲,购得董桥先生的《英华沉浮录》六卷。下班后回家焖碗饭,小炒两个青菜。拿起书边吃边读。坊间盛传董桥先生“文笔雄深雅健,兼有英国散文之渊博隽永与明清小品之情趣灵动。”我固然还不懂英国散文的渊博与隽永是个什么滋味。从董桥先生的文章看来,学界那些沉...
据说这套简体版到底还是有删节,但是即便如此,里面批评的文章还是十分大胆。如今年岁渐长,我也愈见胆小起来了,要是如今有媒体批评政府公文文辞问题,恐怕也没几篇可入眼,也许外交辞令尚有几篇不坏的,而针对国内的语文简直惨不忍睹。兴许法不责众,由此也终于没怎么见到直面说谁谁谁该提高自身修养的。这样的媒体到底还太软弱,但新中国实在比香港年轻得多了,“也许我们的后代会有不一样的生活”。就这一点说,回归后香港人的焦虑,也未必没有到,这不仅关系到香港人的未来,也是全体华人的未来。
评分这本谈政治实事的部分很多,充分暴露出董桥文风的局限性。
评分前半本讲古玩谈文化,后半本说97回归。董建华又中枪。中南海的影射很有闪枪的味道。
评分这本谈政治实事的部分很多,充分暴露出董桥文风的局限性。
评分关于英文和中文的用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