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說人

李叔同說人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山東畫報齣版社
作者:李叔同 增訂
出品人:
頁數:385
译者:
出版時間:2012-3
價格:29.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547404607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李叔同
  • 弘一法師
  • 雜文
  • 方法論
  • 高中
  • 社評
  • 宗教
  • 李叔同
  • 人生哲學
  • 藝術修養
  • 文化經典
  • 民國思想
  • 美學觀念
  • 音樂教育
  • 散文隨筆
  • 個性成長
  • 思想啓濛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學須先多讀佛書儒書,詳知善惡之區彆及改過遷善之法。倘因佛儒諸書浩如煙海,無力遍讀,而亦難於瞭解者,可以先讀《格言聯璧》一部。餘自兒時,即讀此書;歸信佛法以後,亦常常翻閱,甚覺其親切而有味也。

談玄說妙、修證次第,自以佛書最為詳盡。而我等初學之人,持躬敦品、處世接物等法,雖佛書中亦有說者;但儒書所說,尤為明白詳盡,適於初學。故今多引之,以為吾等學佛法者之一助焉。

——弘一法師

曠世高僧、一代完人,教我們如何做人!

一字韆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閱讀,慢慢體味,用一生的時間靜靜領悟!——梁實鞦

弘一法師齣傢前,是公認的教育傢、藝術傢和音樂傢;齣傢後,為瞭接引初學佛教的信徒,他本著“欲成佛道,先全人道”的次第和修學理念,緻力於對一般民眾和普通佛教徒的教化,提齣《格言聯璧》一書可以作為進德存養、立身修證的初學入門。

本書就是對弘一法師親手重新編錄的《格言彆錄》一書的詳細解讀。格言是我國古代優秀文化的錶現形式之一,無論釋、道、儒學統均有妙典。在佛傢中,近現代匯集而成的格言集裏,較為有名的當推李叔同(即弘一法師)所編訂之《格言彆錄》。

《格言彆錄》實際上是李叔同根據小時背誦的《格言聯璧》所摘抄齣來的,也就是《格言聯璧》一書的精華抄錄。舉凡一個人自小讀書,記憶深而且長大受益大的幾部典籍,他一般都會推薦給彆人,希望彆人也能同樣受益(在他的書信及開示集中,就曾多次提到此書)。而以李叔同之修養與眼界,他所選齣的格言自然有其特彆的含意與深度,對世道人心、修心養性有不少幫助。

本書主要為李叔同《格言彆錄》的白話講解,參考古今中外、儒、佛、道三傢以及西方的格言典籍,來解讀《格言彆錄》中的文句,並對某些人名、地名以及相關書籍作齣考證,增加讀者的古代文化常識和曆史知識,以期讓讀者能從中領悟李叔同的人格魄力與個人修養,並與人格塑成的主題相呼應,充滿可讀性與趣味性。

著者簡介

李叔同,即弘一法師,清光緒六年(1880年)陰曆九月二十生於天津,1942年圓寂。他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前驅,卓越的藝術傢、教育傢、思想傢、革新傢,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佛教文化相結閤的優秀代錶,是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最傑齣的一位高僧,又是國際上聲譽甚高的知名人士。他在音樂、美術、詩詞、篆刻、金石、書法、教育、哲學、法學、漢字學、社會學、廣告學、齣版學、環境與動植物保護、人體斷食實驗諸方麵均有創造性發展。作為高僧書法,弘一與曆史上的一些僧人藝術傢存有差異,他的後半生以堅定的佛教信仰和懇切實際的佛教修行為目的,皈依自心,超然塵外,要為律宗的即修為佛而獻身,是純粹的佛教大傢。

易先德,字新民,湖北黃石市人。“兒童讀經”大陸民間最早的推廣者之一,研究和從事幼兒素質教育民間推廣工作近十五年,學習和研究佛教前後近二十年。齣版作品有《藏秘•唐卡奧義》、《蘇曼殊說禪》、《李叔同談藝》、《唐卡中的蓮花生大師》等,曾任《丹道養生道傢西派集成》叢書編委,參與策劃編選的《李叔同說佛》曾榮登2005年文學類圖書銷售排行榜首。

圖書目錄

目 錄
由儒入佛的一代奇纔:李叔同 1
關於《格言彆錄》這本書 4
一、學問篇
1.愛讀書的人比較有齣息 1
做善事的人最快樂 1
愛讀書的人比較有齣息 2
2.多行救濟,其德感人 3
知恩圖報 4
3.是非得失隻在一念之間 5
學問淺說 5
4.過人的長處,往往體現在小事上 6
做人的標準 7
什麼叫大人 9
5.考量一個人的品行,要從多方麵來看 10
從細微處體察仁義 11
6.會剋製自己的人,往往有不平凡的成就 13
“剋己復禮”的現代意義 13
二、存養篇
1.彆人不好的地方要掩藏幾分 16
水知道答案 17
2.虛懷若榖,道養天下 18
“虛”以養心 18
3.欲望過重,會讓我們迷失心性 20
我們要爭哪個“氣”? 21
4.做人,要學會耐得煩惱和苦悶 23
格物緻知 24
印光大師如是說 26
5.清心寡欲也是一種受用 28
《格言聯璧》中的原句 28
6.空靈的境界,是人格完美體現 30
“靜虛”源於佛教 30
7.財富的纍積,來自節儉 32
李嘉誠的節儉風格 33
王永慶的成功之道 34
8.堅守善良的人易受人尊重 36
生活即教育 36
大丈夫能忍胯下之辱 38
9.好學問,往往從謹慎中得來 39
從屈辱中齣來的名譽更響 39
修養最怕嗔恨 41
10.謙退是保身第一要法 41
儒佛本是一傢 42
11.溫和是涵養的錶現 43
傢教至為重要 44
12.待人接物應從容 47
豐子愷說 47
13.易喜易怒的人難成大事 49
胎教與幼教 49
14.心平氣和是難得的修養 52
天下“三大賢”之一:呂坤 52
15.定火工夫,不外以理製欲 54
氣定神閑 54
16.得意不可忘形,失意也不要沮喪 55
弘一法師三次求為弟子的經過 56
17.有纔華的人最好不要過於顯露 58
近代最像孔子的人:李叔同 58
18.脾氣急躁的人,往往一事無成 61
弘一大師的淨土緣 62
19.逆境最能成就一個人 64
傅說拜相 65
20.個性太急,往往誤事 67
選編《格言彆錄》的理由 68
21.和氣迎人,是成功者必修課 69
如麵佛天 69
22.做人要謙卑而厚道 71
學到用時方恨少 71
23.災禍的齣現,往往隻因小事 73
禍發生於瞬間 73
24.從逆境中可看齣一個人的胸襟來 74
性善還是性惡? 75
三、持躬篇
1.心懷厚道,眾人喜歡 79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 79
君子之義 81
2.富貴之所,即是招怨之地 83
財富與慈善的對話 83
3.施恩莫記,得恩莫忘 85
一飯韆金 85
4.人生最不幸的事是偶爾失言 86
逢人且說三分話 87
5.學一分退讓,討一分便宜 89
善心召感機遇 90
6.不懂自重的人,往往會自取其辱 91
自找沒趣的人 92
7.自大必敗 94
自大必敗 94
8.大肚能容天下事,立定腳跟好做人 95
大肚能容 95
9.做人最怕的是得意忘形 98
“李一現象”的反思 98
10.要學會謙卑 100
逢喜而懼 100
11.不要刻意追求完美 102
賢愚之心不可太分明 103
12.嚮後看,眼界變得更寬 105
寬容看氣度 105
13.心靜生智慧 107
名人眼中的李叔同 108
14.變故來臨時,宜靜守 110
以靜製動 111
15.愛搶風頭的人必受排擠 112
不卑不亢 113
16.知足的人容易感到快樂 114
知足常樂 114
17.益友利己,損友害己 116
薄責於人 116
人生得一良友足矣! 117
18.守身如玉的可貴 118
黃金有價玉無價 118
君子如玉 119
19.心無妄念是君子行為 120
上善若水 121
20.立誌苦點纔好,意趣樂點纔好 123
復聖顔迴 123
氣魄風度 125
21.光明磊落是做人第一原則 127
陶淵明的高風亮節 128
22.書有未曾經我讀,事無不可對人言 129
書有未曾經我讀 130
事無不可對人言 131
23.心思縝密,但不要過度瑣屑 132
直心是道場 132
24.凡事不要看得太透 134
給心留點空間 134
25.以情恕人 136
律己宜帶鞦風 137
26.責人之心對待自己,可以不犯大過 138
得饒人處且饒人 139
27.懂反省的人收獲總比彆人多 141
細節決定未來 141
28.君子之交淡如水 143
君子之交淡如水 143
29.居安思危是成功的先決條件 145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146
30.考慮要全麵,纔不會有失誤 148
世間沒有完美的事 148
31.發火時要懂得控製自己 149
衝動是魔鬼 150
32.話不可以說得太滿 151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151
33.好花看它半開時 153
鬍文定公與《春鞦傳》 153
34.精明的人對人不會苛刻 155
觸來莫與競,事過心清涼 155
35.學識不足,纔會有過多顧慮 158
杞人憂天 158
流雲似水 159
36.多禮之下必有目的 160
禮尚往來 160
37.緩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禍 162
心態不同,結果就不同 162
四、敦品篇
1.好名聲隻因懂涵養 164
解讀名聲 164
2.好齣風頭,必是沽名釣譽之人 166
人格感化的教育傢 167
3.名聲多與金錢無關 168
以人為鏡,可明得失 169
五、處事篇
1.從為難處看一個人心胸魄力 172
愛心比金子貴重 172
2.心量大的人最有魅力 175
“德”字的含義 176
3.獨斷專行的人難成大事 177
做好事要量力而行 178
4.自以為是的人最沒智慧 179
人貴有自知之明 179
5.切莫自取其苦 181
無知釀成的悲劇 182
6.心閑時,要戒一個“偷”字 185
懶惰養成的風氣 185
7.調節心情最好辦法,是做到胸中無事 187
淡定心境最難得 188
8.處理事情,切莫急躁 189
孔子的傳世名言 189
9.誇人長處,體諒短處 192
最美的黃昏戀 193
10.無心者公,無我者明 197
心誠則靈 197
六、接物篇
1.以寬容的心待眾,纔能受到愛戴 200
嚴師齣高徒 200
2.關係彆人終身大事的話,切莫輕易說齣 205
一言能成事,一言能敗事 205
3.反省自己看過失,對待他人看長處 207
內省的可貴 208
4.遇事不驚,纔能做到從容對待 210
深刻的一場開示 211
5.公平則心明,真誠則感人 217
立木為信 218
6.光明磊落的人不會徇私舞弊 219
誰造齣瞭有毒小龍蝦? 220
7.木訥是爭論的最好態度 222
大智若愚 222
8.沉默是息謗的最好方法 225
是非以不辯為解脫 226
9.應對侮辱的最好辦法是感化 228
以德服人 228
10.懂得吃小虧,便不會吃大虧 230
鄉願由來 230
11.便宜好占的地方,正是眾人紛爭之地 234
學會“吃虧”二字 235
12.學會忍讓 236
吃虧是福 237
13.保持仁愛的心,能獲得意想不到的結果 239
愛無國界 240
14.“吃虧”是一門藝術 241
河南人的榜樣 242
15.沉默,應對難處之人的最好方法 245
清者自清,濁者自濁 245
16.得饒人處且饒人 247
窮寇不可追 247
17.恩怕先益後損,威怕先鬆後緊 251
李叔同的境界 252
18.做人不要先好後壞,否則會反恩為仇 254
人性都有弱點 254
19.善用威的人不輕怒,善用恩的人不妄施 256
惠不在大,在急 257
20.寬厚雖然好,但也要講究方法 258
仁人君子的典型 258
21.會傾聽的人不會輕信開口 260
教育要得法 261
22.謙卑,可感化小人成君子 263
懂得使用財富的人 264
23.激而不怒,非膽量,即心機 265
何必發怒? 266
24.做事須留餘地,責善切戒盡言 267
溫而厲的教育 268
25.勸善,一定要小心開口 270
學會贊美 270
26.評論彆人須帶三分渾厚 272
論人須帶渾厚 273
27.使人敢怒不敢言,易損陰德 276
求子的智慧 276
28.善於感化者,一定懂得心誠色溫 279
人情練達皆學問 280
29.受辱的時候,不要錶露齣來 281
不動聲色的智慧 282
30.喜歡聽聞彆人過失,不如喜聞自己過失 284
樂道人之善 285
31.評論他人是非,要從他的根本齣發點去看 287
不因人而廢言,不因言而廢人 287
32.感念人情,從寬厚處著想 289
讓心開成一朵蓮 289
33.修己以清心為要,涉世以慎言為先 291
畫畫的女孩 292
34.最大的罪惡是縱容私欲 294
道德的感化 294
35.不要汙衊好人,否則有損德性 296
慎言慎行 296
36.心胸較狹的人,可用寬宏之心對待 298
揭開曆史的麵紗 299
37.為人處世,不能太過分明 300
黑白分明 301
38.精明雖然好,但不要失瞭厚道 304
福報從渾厚中得 304
39.有道德的人,內心總能保持平和 305
慈悲齣禍害,方便齣下流 306
40.世上還是好人多 307
性本為善 309
41.對待自己應當嚴格點,對待彆人應該寬鬆點 310
溫而厲的李叔同 311
42.慎開口,謹承諾 312
盛怒不如不怒 313
43.喜時說的話不可信,怒時說的話多失體 315
仁者不憂,智者不惑 316
44.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 318
思過與感恩 318
45.背後的議論最讓人難受 320
沉默是智慧的錶現 321
46.攻人之惡毋太嚴,教人以善毋過高 323
善用威者不輕怒 324
47.當事情說不清時,不妨停一停 325
印光大師寶貴開示 326
48.符閤人性的方法最有效 327
大師開示:求子 329
49.遇事多替彆人想 330
師徒情誼 332
50.評論彆人之前,宜先反省自己 334
我為孔子喊冤 335
51.容易被外在事物徵服的人,內在一定不足 338
至遠者非天涯,而在人心 338
52.易生喜惡之心,一定注重外錶 340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341
53.小人喜聽過失,君子喜聞從善 342
君子恥聞小人之惡 343
54.君子濟急不濟貧 344
君子周急不繼富 345
55.做人要恩怨分明,多一分包容之心 347
活在當下 348
56.好閤,不如好散 349
人生若隻如初見 350
七、惠吉篇
1.群居守口,獨坐防心 353
老子的養生格言 353
2.做人以忠誠為先 355
勇者無畏 355
3.“謙恕”二字,終身可行 358
謙卦到底有多好? 358
4.知足常樂,隨遇而安 360
緻富之寶:勤儉 361
5.心如止水,身如泰山 364
君子與人處,若冰釋於水 364
八、悖凶篇
1.興盛是衰敗的開始,福樂是災禍的根基 367
佛是大醫王 368
附:《格言彆錄》原文
學問類 373
存養類 373
持躬類 375
敦品類 377
處事類 377
接物類 378
惠吉類 382
悖凶類 382
後 記 383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此句格言以白话讲,大意是说:以虚怀若谷的态度来修心养性,以品行道德来调养自身,以仁爱之心对待天下万物,以宇宙法则来利济百代万世。 《佛光菜根谭》中的话说,就是“人要知苦恼,才会本份不妄求;人要知惭愧,才会...  

評分

“欲成佛道,先全人道。”此话说的好,与太虚大师“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有异曲同工之妙。佛教既是出世的,也是入世的——出世的是出尘之心,入世的是慈悲之愿。光谈出世似很消极,光谈入世又显功利,所以我认为学佛就是以一颗平常之心,抱着一...  

評分

李叔同的学问是公认的,是大师级的人物,学问修养一级的棒!李叔同在出家前,便是一位通才,什么艺术、教育、音乐、绘画、琴艺、篆刻都十分精通,是难得的大师。出家后的李叔同,法名弘一,因其修行及德性感召,最终成了一代高僧。门下出了不少优秀的门生弟子,在现当代的影响...

評分

李叔同的学问是公认的,是大师级的人物,学问修养一级的棒!李叔同在出家前,便是一位通才,什么艺术、教育、音乐、绘画、琴艺、篆刻都十分精通,是难得的大师。出家后的李叔同,法名弘一,因其修行及德性感召,最终成了一代高僧。门下出了不少优秀的门生弟子,在现当代的影响...

評分

李叔同说人,不如说李叔同说儒。佛教不离世间,讲出世,亦讲入世。所谓入世,便是居家学佛,为人处事,与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是相通的,佛家以五戒(戒杀、戒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来引导在家学者遵守伦理道德,孝亲尊师,诚信善良。  

用戶評價

评分

“霽月光風以待人”

评分

翻瞭一下,覺得還行吧。我沒有什麼發言權

评分

“霽月光風以待人”

评分

看不懂

评分

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