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基礎理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學苑齣版社
作者:
出品人:
頁數:423
译者:
出版時間:1998-01
價格:45.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507712667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中醫
  • 中醫基礎
  • 基礎理論
  • 中醫學
  • 醫學
  • 傳統醫學
  • 養生
  • 經絡
  • 陰陽五行
  • 中醫入門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著者簡介

圖書目錄

目錄
緒論
一、中醫學和中醫基礎理論的概念、形成與發展
二、中醫基礎理論的主要內容
三、中醫學的基本特點
(一)整體觀念
1.人體是統一的有機整體
2.人與自然界的統一關係
(二)辨證論治
第一章 陰陽、五行
第一節 陰陽學說
一、陰陽學說的基本概念
二、陰陽學說的形成及沿革
三、陰陽屬性的普遍性和相對性
四、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一)陰陽的對立製約
(二)陰陽的互根互用
(三)陰陽的消長平衡
(四)陰陽的相互轉化
五、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一)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
(二)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
(三)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
(四)用於臨床診法辨證
(五)指導臨床治療用藥
第二節 五行學說
一、五行學說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學說的形成與沿革
三、五行的屬性歸類
(一)五行的特性及歸類方法
(二)五行歸類的意義
四、五行的生剋、製化、勝復、乘侮規律
(一)五行的相生、相剋
(二)五行的製化、勝復
1.五行的製化調節
2.五行的勝復調節
(三)五行的相乘、相侮
(二)脾與其它組織器官的關係
1.主肌肉、四肢
2.開竅於口,其華在唇
(三)脾的生理特性
四、肝
(一)肝的生理功能
1.主疏泄
2.主藏血
(二)肝與其它組織器官的關係
1.主筋,其華在爪
2.開竅於目
(三)肝的生理特性
五、腎
(一)腎的生理功能
1.藏精,主生長、發育與生殖
2.主水液
3.主納氣
(二)腎與其它組織器官的關係
1.主骨,生髓,通於腦,齒為骨之餘
2.其華在發
3.開竅於耳及二陰
(三)腎的生理特性
附:命門
第三節 六腑
一、膽
(一)貯藏、排泄膽汁,助消化
(二)主決斷,與情誌活動有關
二、胃
(一)主受納水榖
(二)主腐熟水榖
(三)主通降
三、小腸
(一)受盛飲食物
(二)泌彆清濁
四、大腸
五、膀胱
六、三焦
(一)主持諸氣
(二)總司人體氣化
(三)為水液運行之道路
第四節 奇恒之腑
一、腦
二、髓
三、骨
四、脈
五、女子胞
第五節 髒腑之間的關係
一、髒與髒的關係
(一)心與肺
(二)心與脾
(三)心與肝
(四)心與腎
(五)脾與肺
(六)肺與肝
(七)肺與腎
(八)肝與脾
(九)脾與腎
(十)肝與腎
二、髒與腑的關係
(一)心與小腸
(二)肺與大腸
(三)脾與胃
(四)肝與膽
(五)腎與膀胱
三、腑與腑的關係
第三章 氣、血、津液、精神
第一節 氣
一、氣的概念
二、氣的生成
三、氣的生理功能
(一)推動作用
(二)溫煦作用
(三)防禦作用
(四)固攝作用
(五)氣化作用
四、氣的運動和運動形式
五、氣的分布與分類
(一)元氣
(二)宗氣
(三)營氣
(四)衛氣
第二節 血
一、血的概念
二、血的生成
三、血的生理功能
(一)營養和滋潤作用
(二)血能養神
四、血的運行
第三節 津液
一、津液的概念
二、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
三、津液的功能
第四節 氣、血、津液之間的相互關係
一、氣和血的關係
(一)氣能生血
(二)氣能行血
(三)氣能攝血
(四)血為氣母
二、氣和津液的關係
(一)氣能生津
(二)氣能行(化)津
(三)氣能攝津
(四)津能載氣
三、血和津液的關係
第五節 精神
一、精神活動的概念及其産生
二、神誌活動的錶現及其與五髒的關係
三、情誌活動的錶現及其與五髒的關係
第四章 經絡
第一節 經絡的概念和經絡係統的組成
一、經絡的概念
二、經絡係統的組成
附:經絡係統簡錶
第二節 十二經脈
一、命名原則及名稱
二、走嚮、交接、分布、錶裏關係及流注次序
三、循行部位:從略
第三節 奇經八脈
一、奇經八脈的特點和作用
二、奇經八脈的基本功能
三、奇經八脈的循行部位:從略
第四節 經彆、彆絡、經筋、皮部
一、經彆
二、彆絡
三、經筋
四、皮部
第五節 經絡的生理及經絡學說的應用
一、經絡的生理功能
二、經絡學說的應用
第五章 病因與發病
第一節 病因
一、六淫
(一)風
(二)寒
(三)暑
(四)濕
(五)燥
(六)火
二、癘氣
三、七情內傷
(一)七情與內髒氣血的關係
(二)七情緻病的特點
四、飲食、勞逸
(一)飲食不節
1.飢飽失常
2.飲食不潔
3.飲食偏嗜
(二)勞逸損傷
1.過勞
2.過逸
五、外傷
六、痰飲、瘀血
(一)痰飲
(二)瘀血
第二節 發 病
一、發病的基本概念
二、發病的基本原理
(一)疾病的發生是“正邪相爭”、“正不勝邪”的結果
(二)“正氣虛”是疾病發生的內在根據
(三)緻病邪氣是發病的重要條件
三、體質、精神狀態、生活環境、營養和鍛煉與疾病發生的關係
(一)體質因素
(二)精神狀態
(三)生活環境
(四)營養和鍛煉
四、疾病發生、發展的一般規律
(一)發病途徑及病變部位
(二)疾病的發展與傳變
第六章 病機
第一節 基本病機
一、邪正盛衰
(一)邪正盛衰與虛實的病理變化
(二)邪正盛衰於疾病的趨嚮和轉歸
1.正勝則邪卻
2.邪勝則正衰
二、陰陽失調
(一)陰陽偏盛
1.陽盛
2.陰盛
(二)陰陽偏衰
1.陽虛
2.陰虛
(三)陰陽互損
1.陰損及陽
2.陽損及陰
(四)陰陽格拒
1.陰盛格陽或戴陽
2.陽盛格陰
(五)陰陽亡失
1.亡陽
2.亡陰
三、氣血失常
(一)氣的失常
1.氣虛
2.氣機失調
(二)血的失常
1.血虛
2.血瘀
3.血熱
4.血液妄行
(三)氣血互根互用功能失調
1.氣滯血瘀
2.氣不攝血
3.氣隨血脫
4.氣血兩虛
5.氣血不榮經脈
四、津液代謝失常
(一)津液虧損不足
(二)津液輸布排泄障礙
1.濕濁睏阻
2.水液貯留
3.痰飲凝聚
(三)津液與氣血功能失調
1.水停氣阻
2.氣隨液脫
3.津枯血燥
4.津虧血瘀
第二節 外感熱病病機
一、六經病機
(一)太陽病機
(二)陽明病機
(三)少陽病機
(四)太陰病機
(五)少陰病機
(六)厥陰病機
二、衛氣營血病機
(一)衛分病機
(二)氣分病機
(三)營分病機
(四)血分病機
三、三焦病機
(一)上焦濕熱病機
(二)中焦濕熱病機
(三)下焦濕熱病機
第三節 內生“五邪”病機
一、風氣內動
(一)肝陽化風
(二)熱極生風
(三)陰虛風動
(四)血虛生風
二、寒從中生
三、濕濁內睏
四、津傷化燥
五、火熱內生
第四節 髒腑病機
一、五髒病機
(一)心的病機
1.心陽心氣的失調
2.心陰心血的失調
(二)肺的病機
1.肺氣的失調
2.肺陰的失調
(三)脾的病機
1.脾陽脾氣的失調
2.脾陰的失調
(四)肝的病機
1.肝陽肝氣的失調
2.肝陰肝血的失調
(五)腎的病機
1.腎的精氣不足
2.腎的陰陽失調
二、六腑病機
(一)膽的病機
(二)胃的病機
1.胃的陽氣失調
2.胃陰失調
(三)小腸病機
(四)大腸病機
(五)膀胱病機
(六)三焦病機
三、奇恒之腑病機
(一)腦的病機
(二)髓與骨的病機
(三)脈的病機
(四)女子胞病機
第七章 防治原則
第一節 預 防
一、未病先防
(一)加強鍛煉,增強體質
(二)調養形體,不妄作勞
(三)調養精神,保持樂觀
(四)藥物預防廣泛投藥
二、既病防變
第二節 治則
一、治病求本,分清主次緩急
(一)標本緩急
(二)正治、反治
二、扶正祛邪,正確處理正與邪的關係
(一)扶正以祛邪
(二)祛邪以扶正
(三)先攻後補
(四)先補後攻
(五)攻補兼施
三、重視整體,正確處理局部和整體的關係
(一)調整陰陽
(二)調整髒腑功能
(三)調理氣血
四、因時、因地、因人製宜
(一)因時製宜
(二)因地製宜
(三)因人製宜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