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吉布森 (William Ford Gibson) 1948年生于美国,年轻时因反越战情绪强烈,被美国征兵局除名,故在1968年北上移居加拿大,1972年在加拿大西南部的温哥华安身,成为加拿大公民,在这个太平洋沿岸城市里,吉布森不时感到日本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势力对北美的渗透日益加剧。跨国资本主义和后现代科技文化不断增强的态势,引起他的关注,渐渐也成为他科幻创作的社会背景。
吉布森的科幻写作生涯始于1977年。那一年,他在《发掘》杂志上发表了短篇处女作《全息玫瑰图的碎片》,吉布森虽然不是电脑朋克科幻小说的创始人,但是他在80年代推出的电脑朋克三部曲却为推动电脑朋克运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神经浪游者》、《读数为零》(1986) 和《蒙娜丽莎加速器》(1988) 都是反乌托邦小说,描写了电脑控制的跨国企业集团和高科技文化构成的后现代未来世界的可怕图景。不管吉布森本人愿不愿意,他的名字也许将永远与电脑朋克紧密相连。
吉布森用生动、惊险的故事告诉我们,电脑“屏幕之中另有一个真实的空间,这一空间人们看不到,但知道它就在那儿。它是一种真实的活动的领域,几乎像一幅风景画!”他幻想的这个空间,不仅可以包含人的思想,而且也包括人类制造的各种系统,如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系统等等。
小说的主人公名叫凯斯,属于生活极不稳定的下层阶级,今年二十四岁,他二十二岁时,曾是斯普罗尔最棒的牛仔之一,一个强悍活跃的人,他受训于名师麦科伊·波利和博比·奎因,他们都是行当里的传奇人物。他依赖于一种永久性的高水平肾上腺素——年轻和技艺熟练的一种副产品,插迸用户电脑赛伯空间的控制板,把自己脱离肉体的意识切人交感幻觉世界,这交感幻觉世界就是矩阵,他是个贼,又为别的更加富有的贼工作。雇主们向他提供特殊软件,用于穿过联合系统明亮的隔墙,打开通往数据库丰富的信息窗。 他犯下了非常严重的错误,却又矢口否认。他偷了雇主们的东西,试图在阿姆斯特丹找个买卖赃物的人转手,但被识破,于是四处躲避追杀,在最危难之时,受雇于某跨国企业,奉命潜入泰西埃一阿什普尔家族企业的信息中心一迷魂光,窃取机密情报......
这个小说不好介绍,先从一个系列电影说起吧。这个系列电影就是《The Matrix》三部曲。 又叫《黑客帝国》,又叫《廿二世纪杀人网络》,顾名思义,就是和网络有关。在未来,有一种虚拟的网络,人类可以通过线路把思想接入其中。接进去和现实有什么区别?那是虚拟的世界,只要创造...
评分 评分中译本: 她把手移到他的双腿之间,算是回答。黑暗中,她的另一只手摸着他的脖子。皮牛仔裤随着她的动作发出轻响。 他扭动了一下脑袋,脖子不硬了。他一只手撑起身子,转身仰卧着,把她拉下来。 “没事,”她说,“我看得见。”她一条腿搭在他身上。 他摸到了她的脸,意外地碰...
评分加注还是不加注,归根到底,就是,是否愿意把对文本的解释权完全交给读者。文本脱离了作者/译者,就成了读者的文本,每位读者的阅读体验都不会相同。我们只想提供完整的独立的文本,而不想告诉读者,该怎么理解这个词这个表达这句话。 关于加注,其实最担心的,是怕冒犯读者。...
评分按照出场顺序排列—— 我叫凯斯,我曾经是一个网络黑客,以偷取数据为生。实不相瞒,我二十二岁的时候就已经闻名遐迩了。我享受在网络空间中“意识”与“肉体”分离的极乐快感,那感觉比磕了药都要爽上一千倍。但我怎么也想不到,今天竟会落得这步田地。我被逮住了,他们...
比《真名实姓》难啃!
评分: I711.45/4644
评分看了三分之一扔下去看13版的《神经漫游者》了,两本的翻译真是天差地别,同一个酒吧一个叫闲聊一个叫茶壶,同一条街一个叫朱尔斯・维恩大街一个叫儒勒・凡尔纳大道。虽然13版的读着更生涩,但为了儒勒凡尔纳大道这一版也是万万不能碰的了……
评分尽管翻译很烂,但是1984年的小说,我被震撼了。。。在我看来,后来的黑客帝国、攻壳、Inception(limbo根本就是那个沙滩!)延伸了小说构建的世界。Cyberspace cowboy的形象太迷人了,根本就是硬汉小说主角和高科技宅男的混合体嘛。。。有时间一定找英文版来看
评分这翻译太难啃了,换Denovo的版本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