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大量历史档案,揭示殖民时期东南亚地下经济的隐秘真相,看走私者如何与殖民者斗智斗勇。
从边境变迁的独特视角,探索现代国家的形成历程,解读东南亚的现状与未来。
◎内容简介
从1865年至1915年,英国与荷兰在东南亚划分了各自的殖民范围,开辟出新的边界线。然而,这一过程却助长了由鸦片贩子、假币走私者、人贩子和军火商组成的庞大地下经济网络,边境地带的走私活动尤为活跃。
通过深入研究报刊杂志、旅行日记、司法档案、历史影像、航海日志、国际条约以及口述历史等史料,塔利亚科佐展示了英荷殖民国家形成期间,统治力量与走私者在边境地带进行的激烈较量。为了巩固统治,殖民政府探索、划定并执行其领土边界,借助测绘、通信、水文学、交通运输、医学、法律和军事等多个领域的技术创新,力图加强对走私活动的监控和打击。然而,走私并非孤立现象,而是一种普遍的反抗手段;走私者也非来自单一的社会阶层或民族群体,而是涵盖了殖民地内外不同背景的人群。他们利用地方知识、分散居住的人口、腐败的官员,甚至模仿国家的某些技术手段,持续挑战殖民帝国的权威。在此过程中,普通民众、合法商人、走私者与海盗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合法与非法活动、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的关系也呈现出错综复杂的面貌。
时至今日,走私仍然是一些东南亚国家边境生活的一部分,走私者与国家之间的博弈未有止息。尽管边境常常被严格管控,但总有人试图突破限制。因为,对权力、道德和利益的追求从未停息。
◎作品看点
★揭开英荷殖民地非法经济的神秘面纱,一份深入揭示走私活动的详实记录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国与荷兰在东南亚地区建立殖民地。殖民地边界的划定很快就催生了规模庞大却难以捉摸的秘密经济体系,非法贸易迅速遍及荷属东印度,英属新加坡、槟城和马来亚等处。本书记录了各式各样的走私者、违禁物品以及走私策略,并探寻这条边界如何成为违禁品流动的温床。通过从毒品、武器、人口和货币,到更为常见的生活用品,乃至胡椒、瓷器和大米等商品的走私,我们得以窥见近代东南亚复杂的政治势力、经济利益和社会网络。
★细致梳理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复杂的博弈策略,再现充满智谋较量的“猫鼠游戏”
一方面,殖民者通过地图测绘、法律制度的建立、官方贸易系统的强化及交通和通信技术的改进等多种手段,对殖民地进行控制与改造。而另一方面,被殖民者则采取了各种巧妙的反抗方式。东南亚岛屿上的本地人、日本人、华人、阿拉伯移民,甚至部分欧洲人都参与其中,他们利用复杂的小路、河流的变化以及底层官员构成的腐败网络等作为掩护,展开了无声却激烈的抵抗。帝国的扩张未曾彻底实现,出于对自由、传统习惯乃至权力和利益的追求,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的斗争始终不曾停息。
★倾听走私者的真实声音,接触一个个充满活力和欲望的鲜活人物
通过利用法庭案件、证人证词、缴获的信件、航运专栏文章以及口述记录等多样化的资料,以及梳理大量非法贩运鸦片、荷兰银元、人口和枪支弹药等的真实案例,本书展现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反抗殖民统治的地方领袖、巧妙利用殖民体系漏洞的走私商人、坚持维护法律的检察官、被欺骗和侮辱的劳工、遭到拐卖的女子,还有为殖民事业殚精竭虑的殖民大臣……本书以生动的文笔,将政治经济的大线条与具体人物和地区的小细节巧妙融合,令读者仿佛能亲耳听到那些隐藏在阴影中的故事。
★以边境演变为独特视角,探索现代国家从初建到成型的演进历程
边境的变化对现代国家的形成至关重要,但很少有其他研究关注到这一点。英荷殖民地国家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划定边界、重建秩序以及与各地方势力持续博弈的漫长历程。以这条从新加坡南部一直延伸到婆罗洲北部的长达3000千米的新边界为视角,本书剖析了欧洲列强严格管控领土边界、重组社会秩序的各种手段,包括测绘学、法律、军事、通信等,逐渐巩固国家边界,并促使现代国家得以发展成型。在这一过程中,国家与地方、官方与私人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政治权力也充满变数和协商的空间。本书所探讨的边境演变及其对现代国家形成的影响,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国家构建和社会变迁的新视角。
★多维度展现欧亚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以全球化视野洞察近代东南亚的变迁与发展
英国与荷兰在东南亚地区建立殖民地的行径引发了近代东南亚历史的急剧变化。本书以东南亚英荷殖民地为核心,进一步将视野扩大到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勾连起东亚的中国、日本以及西边的阿拉伯世界。同时,本书还分析了欧洲列强间的博弈如何塑造了近代东南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在全球史的框架中观察东南亚地区在国际舞台上的独特位置,解读其在人员和物品的全球流动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
★获亚洲研究学会哈利·J.本达奖
作者:
埃里克·塔利亚科佐(Eric Tagliacozzo),美国康奈尔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比较穆斯林社会项目主任、现代印度尼西亚项目主任,在近代东南亚史、亚洲海洋史等领域耕耘多年。除了《渗透边界的秘密贸易》外,另著有《最漫长的旅程:东南亚人及其麦加朝圣》(The Longest Journey:Southeast Asians and the Pilgrimage to Mecca)、《亚洲海洋大历史:从叶门到横滨的跨海域世界》(In Asian Waters:Oceanic Worlds from Yemen to Yokohama)等,并主持编写多部研究东南亚和亚洲历史的著作和期刊。
译者:
闾佳,资深翻译工作者,主攻通俗经济学、社会心理学、经济管理及科普方向的非虚构类作品,译有《牛奶可乐经济学》2008年国家图书馆文津奖)、《人体简史》(2020年国家图书馆文津奖)、《影响力》系列、《理性乐观派》《游戏改变世界》系列等。
殖民母国通常以一种帝国的心态对待被殖民地的众民。众民中的识时务者为帝国赏识的俊杰,其余皆为贱民,而贱民可以去挖矿、摘棉花、侍候主人,若反抗则可以去死。讽刺地,从普世的角度来讲,人是宁愿活的,不肯轻易地被奴役或去死。英国、荷兰占领了大量的东南亚土地,却缺乏足...
评分埃里克·塔利亚科佐的《渗透边界的秘密贸易》以1865至1915年的东南亚殖民史为背景,通过大量历史档案与多元视角,揭示了殖民边界划定过程中走私活动的复杂图景。19世纪末,英荷殖民者通过测绘、法律和军事技术划定东南亚边界,试图以“科学”手段巩固统治。然而,这种人为划分...
评分 评分本书讲述了英国与荷兰对大马与印尼的统治方式,因为英国与荷兰人口不是很多的关系,所以两国无法对大马与印尼用技术官僚进行全面的控制,只能采取近似于奥斯曼帝国的包税人制度进行统治。所以,一段时期出现了15人统治一个比爪哇和马杜拉加的状况,如果只有很少的技术官僚进行...
评分一个很独特的视角,从边境的形成和殖民政府的扩张,带来的贸易和走私的演变。也让我看到了华商活跃在东南亚的时间远比教科书上要早的多。 另外,如果后面没这么多参考文献的附录,这本书价格至少能再下一半!
评分塔利亚科佐继承了费尔南·布罗代尔和安东尼·里德的传统,认识到国家之间的可航行空间不仅值得拥有自己的历史,而且往往是理解国家形成的最佳入口。塔利亚科佐通过研究地图测绘、边界划定和非法越境等活动,提出了一种理解印度尼西亚历史的新方法。他追踪毒品、女性和武器的流动,揭露了一个由走私者、造假者和朝觐者构成的世界,他们规避、逃脱或忽视殖民国家的规则。英荷在东南亚的边疆得到测绘,又经陆军、海军、警察和法院等政府机构管控,同时也被国家所支配的各种力量所巩固。通信、海事技术、经济政策和各类代理人,都发挥了“驯化”边境的作用。这是一个极不平衡的项目,只有部分得到了来自中央政府的充分协调。然而,边境地区的逐渐巩固最终改变了这些殖民属地间分界线的性质,并影响了走私者在这一广阔而有限的空间中能做到和不能做到的事情。
评分一个很独特的视角,从边境的形成和殖民政府的扩张,带来的贸易和走私的演变。也让我看到了华商活跃在东南亚的时间远比教科书上要早的多。 另外,如果后面没这么多参考文献的附录,这本书价格至少能再下一半!
评分“水上佐米亚”。英荷殖民政权对边疆地区的监管与跨边走私活动同时发生,共同催生了边界的形成,呈现了边疆地区的国家化过程。
评分略有点失望 这个书名太吸引我了 内容就显得有点浅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