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的蹤跡

影像的蹤跡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中國言實齣版社
作者:徐剛
出品人:
頁數:243
译者:
出版時間:2016-6-1
價格:34.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517118718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電影
  • 文化研究
  • 電影研究
  • 電影
  • 社會學
  • 社會
  • 電影評論
  • 電影研究
  • 攝影
  • 影像
  • 藝術
  • 文化
  • 曆史
  • 記憶
  • 視覺
  • 記錄
  • 觀察
  • 社會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影像的蹤跡:當代電影的文化政治闡釋》內容簡介:中國言實齣版社是國務院研究室主管主辦的齣版單位,主要齣版黨和國傢重大方針政策的研究成果及其相關的輔導讀物,曾獲得中國政府齣版奬、“三個一百”原創圖書奬、中國圖書世界館藏影響力100強等榮譽。近兩年,我社推齣“全民閱讀精品文庫”係列叢書,集國內百餘位名傢,百餘部名作,得到讀者的廣泛好評。為瞭更好地引導、推動全民閱讀,特推齣此套文學批評係列叢書。入選本叢書的作者,均為當代中國文壇較為活躍、較有影響、較有實力的青年文學評論傢。

著者簡介

徐剛,1981年生於湖北,北京大學文學博士,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中國現代文學館特邀研究員,齣版有著作《想像城市的方法》,評論集《後革命時代的焦慮》。

圖書目錄

自序//1
第一輯影史探問//1
“十七年”反特諜戰電影中的城市空間//2
“十七年”電影中的“上海姑娘”//15
“十七年”傢庭情節劇的婦女解放主題//32
第二輯影壇概況//53
近年來“主鏇律”影視的流變及其文化分析//54
華語商業“大片”中的“文化軟實力”問題//69
“北進”及新世紀香港喜劇電影的流變//83
從《全民目擊》與《小時代》看電影的價值觀問題//97
從《天注定》和《白日焰火》看電影裏的“中國故事”//102
第三輯港颱影像//107
《老港正傳》與當代香港的精神認同//108
《色·戒》:革命的激情與主體的幻象//115
《東邪西毒》:記憶的“修復”與曆史的“終極”//125
《歲月神偷》與香港懷舊電影//140
《一代宗師》:一堆華美的碎片//149
第四輯 內地影風//153
《非誠勿擾》與馮小剛的“廣告經濟學”//154
《南京!南京!》:一場未遂的曆史對話//162
《唐山大地震》與“中式苦情戲”的意識形態癥候//175
《鋼的琴》的“喜劇性”:兼談一種喜劇風格//184
《白鹿原》:景物拼貼與文化自戀//191
第五輯電視文化//199
“小瀋陽”:“後嚴肅”時代的“文化英雄”//200
《我的團長我的團》:啓濛曆史睏境與“生命政治學”//209
“後《潛伏》時代”的“諜戰劇”觀察//216
從“本山退齣”看“春晚”的小品睏局//225
《蝸居》:中産階級的“貧睏”與時代的精神狀況//234
跋//241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一代宗師》這篇有些莫名其妙,不僅和“文化政治”沒有絲毫關係,其用來評判電影藝術標準的所謂“通三學”也讓人難以苟同。另外對一些當代華語電影的觀點依然沒有逃離齣傳統的“後殖民批評”那一套,缺乏創新和獨到之處。

评分

評影壇概況就必須得評《小時代》。

评分

作者齣書是為瞭告彆電影研究這個“奢侈的事業”,他說電影的文化研究時常因為闡釋的自圓其說而放棄瞭電影本身的美感和藝術性。深有同感。文化研究這一套話語本來就不是藝術本體論的,攫取自其它學科,自然在當下容易走嚮社會學、心理學等其它學科。我需要的是一種電影學的自給自足,這需要更多的嚮心力和努力。後麵單一的個案剖析帶著時效性,有些成為理論的演繹或者引經據典的刻意。詢喚客體的闡釋邏輯、商業電影與藝術電影的觀念區分等太錶麵化;我與作者的電影藝術成就的評價標準相左(所謂藝術電影和商業電影的分立、“通三學”)。而且齣乎意料的是作者將王傢衛剔除“作者電影”身份而歸類於“媚俗藝術”行列並大肆批判(立論不敢苟同但欽佩其鮮明的立場)。電影學的研究一直有這麼多條分叉的小徑,我希望走嚮一條離它更近、更體現主體的。

评分

之前就剩幾篇影評,一直沒看,要我說,用詢喚這種意識形態分析《色戒》就特彆沒勁,如果說這個是作者多年寫作閤集,到他說自己要告彆還情有可原。最喜歡的是十七年那幾篇,具體為什麼,俺也不知道。/在看短評:試圖一天讀完明顯不可行。小說還好,這種書讀到這會已經齣現生理厭惡瞭。是我看完給朋友擺被敲腦袋的那種批評。所以作者說他齣這本書是為瞭告彆電影也能理解瞭。談到的《小時代》現象有點意思:大量的電影其實根本不值一評,因為無論是批判還是吹捧,都將在這傳媒的時代迅速淪為熱賣的商業産品的宣傳詞。學瞭一個新東西,以前的風塵女子叫煙花女兒

评分

作者齣書是為瞭告彆電影研究這個“奢侈的事業”,他說電影的文化研究時常因為闡釋的自圓其說而放棄瞭電影本身的美感和藝術性。深有同感。文化研究這一套話語本來就不是藝術本體論的,攫取自其它學科,自然在當下容易走嚮社會學、心理學等其它學科。我需要的是一種電影學的自給自足,這需要更多的嚮心力和努力。後麵單一的個案剖析帶著時效性,有些成為理論的演繹或者引經據典的刻意。詢喚客體的闡釋邏輯、商業電影與藝術電影的觀念區分等太錶麵化;我與作者的電影藝術成就的評價標準相左(所謂藝術電影和商業電影的分立、“通三學”)。而且齣乎意料的是作者將王傢衛剔除“作者電影”身份而歸類於“媚俗藝術”行列並大肆批判(立論不敢苟同但欽佩其鮮明的立場)。電影學的研究一直有這麼多條分叉的小徑,我希望走嚮一條離它更近、更體現主體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